NO.1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庄严论经》,马鸣菩萨造,后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卷第十五:
(七○)
复次善分别者。乃至国土广大诸事备足。知其苦恼舍离而去。我昔曾闻。世尊昔为菩萨时。作大国王。贫穷乞丐有来索者一切皆与。为苦厄者能作拥护。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智慧聪猛又处王位。时邻国王将诸军众欲来交战。时菩萨王作是思惟。著五欲乐不能调心。六根难满众具既多。复须料理而拥护之。为此众具生于斗诤。愿舍此事不应斗诤。我应更修集随身胜法。即说偈言。
于善观察时 智者应分别
为事不思虑 后悔无所及
观察是非。必知所在。复说偈言。
欲如执草炬 亦如众肉团
著欲必伤毁 害及于二世
智者应速离 国土众具等
如此众具等 终归必舍弃
宁今受众苦 愿莫于后世
受此久长苦 计我今势力
堪任摧伏彼 现在明证果
声誉叹美善 后受苦伤害
虽知己有能 愿当护于彼
若当不护彼 后必伤害身
作是念已逃避入林。有一老婆罗门迷失道路到彼林间。菩萨问言。汝以何故来至此林。婆罗门言。我欲见王。菩萨问言。何故见王。婆罗门言。我今贫困又多债负。闻王好施。故来乞索用以偿债。远离贫苦。更无所归。唯望王恩拯救于我。菩萨语言。汝并归去。此间无王何所归诚。婆罗门闻是语已。迷闷躄地。尔时菩萨既见之已。深生怜愍。作是念已。即说偈言。
我以护他故 难舍尽弃舍
我今弃舍已 当以何物与
吾今为斯人 当舍己身命
说是偈已即时扶接婆罗门起。而告之曰。汝莫愁怖。吾当令汝得于财利。时婆罗门闻是语已心生喜悦。菩萨即时用草作索。作索已讫与婆罗门。一切施者我身即是。而说偈言。
彼王未得我 心意终不安
汝应以此绳 系缚于我肘
将至彼王所 令彼王欢喜
当施汝珍宝 金银诸财物
汝可得大富 彼王复欢喜
生者必有死 寿命会当尽
为救危厄故 虽复丧身命
智者为此死 名之为璎珞
尔时婆罗门闻是语已甚大欢喜。即时以索缚此菩萨将诣彼王。王既见已向婆罗门。而说偈言。
此为是何人 身色如金山
威光甚赫奕 犹日照世间
面目极端严 睹者无不悦
如斯福德者 应作大地主
今日被拘执 苦厄乃如是
我坐师子座 极为可惭耻
彼应处王位 非我之所宜
我之不调顺 不应处此座
时婆罗门闻是偈已。白大王言。此是王怨。王问婆罗门。谁缚此人。婆罗门言。此实我缚。王言。斯人不应为汝所缚。汝为妄语。即说偈言。
彼如大逸象 身力甚强壮
汝今体羸劣 又无兵马力
云何能缚彼 此事不可信
汝可真实说 勿作虚妄言
时婆罗门具陈上事。而说偈言。
见我失所望 彼人便自缚
彼以悲愍缚 欲以救济我
如是善丈夫 名称遍十方
犹如燃庭燎 普照于一切
不善人愚痴 灭彼使无余
庭燎炽然时 能灭令无遗
尔时大王闻是语已。即便惊起合掌而言。善哉善哉。真善丈夫。汝为救他作如是事。即说偈言。
所言大王者 号名曰罗阇
利益于世间 是故名罗阇
汝今应为王 护持于大地
唯愿今听我 忏悔诸罪咎
我实是婴愚 轻躁无智者
汝可还为王 我舍此国去
汝能令众生 一切得安乐
余人设作王 逼恼诸世间
即立彼王还归所止。
[注2]1、《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甘愿将自己交与怨敌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鹿野苑大势部国王。当时国中百姓各个财富圆满,国土谷稼丰收。大势部以如理如法方式主持国政,并以布施满众生一切所愿,且令大众皆行持善法。以此缘故,众非人亦来保护国家,整个国家都可谓国泰民安。
此时利红国王正以非法治理其国,他经常损恼众生,且素喜横征暴敛。结果手下臣民因苛捐杂税所累,又害怕遭受惩罚,便纷纷逃至大势部国王处请求庇护。利红知道后就纠集起四种军队大举开往大势部治下国土,大势部得到消息后就对众大臣说:“为即生利益我根本不愿造作恶业,如我国与利红大军交战失败,你们恐难以立足,不如你们都投降他。而我绝不愿损害利红国王,我宁可前往森林中身着树皮、以水果为食、与野兽为友,亦不愿毁坏自己来世。对来生谨慎之人,为王位断不会捆绑及杀害诸人。”
大臣们皆认为国王乃因胆怯而不敢屠杀其他人,他们想:如我们全体人员都遭遇打击,以致被摧毁恐不应理,不如牺牲一人以挽救全体。众大臣于是就决定舍弃国王一人以图自保,他们便全部投归利红国王。大势部心中明白左右大臣均已将自己抛弃,他就独自一人前往森林安住下来。
利红则将新占领之地的人们充为自己臣民,他有一日问众大臣:“你们大势部国王现在何处?”臣子们回答说:“国王已逃亡不见。”利红便趁机统治整个国家。
此时,一偏僻村落中有一贫穷婆罗门,他育有众多儿女。而当地又恰逢灾荒,婆罗门已实在无有任何办法养家糊口。此刻他心中暗想:听说有位大慈大悲国王向来以欢喜心饶益众生,我干脆到他那里索要一些财物以解燃眉之急。想到这里,他就开始向鹿野苑进发。到达之后听闻国王已去森林中居住,他就又到森林中寻找,他始终坚定认为:若我能于森林中找到国王,说不定他就会布施我一些财富。
当婆罗门最终在森林中找到大势部后,就将自己困境原原本本向他作详细汇报。大势部闻言为难说道:“你难道未见我已在森林中独处?现在我已身无分文,何来钱财布施与你?”婆罗门听到后顿时感到失望异常,他当下就昏厥于地。大势部急忙扶起他,并往他脸上浇洒凉水。婆罗门醒来后就决定前往密林深处,他准备在树干上以绳子吊死自己。
大势部见到后不觉生起强烈悲心,他想:如此人将我带至怨敌面前,想来他们会对他布施些财物。于是他便对伤心欲绝之婆罗门说道:“你无需这般焦急,我可想办法帮你去除贫困之忧。请将我身体捆绑牢靠,然后押解我到利红国王前,他定会给你大批钱财。”婆罗门急忙回绝说:“我岂敢捆绑国王。”大势部安慰他道:“你不要心存顾虑,将我捆好上路吧,除此之外,你我再无解困良策。”婆罗门只得遵从大势部命令,将他捆起来后带至鹿野苑利红国王处。
很多人见到他俩后都认出被捆者实为大势部国王,他们连忙向利红国王请示。利红不大相信众人所述情况,便特意走下王座亲往察看,结果发现婆罗门所押解者正是大势部。利红便向婆罗门询问:“你如何逮住此人?”婆罗门回话说:“他乃大国王之怨敌,我想尽办法才将之从其苦行森林中抓获。”
利红国王心想:大势部国王身材魁伟,而婆罗门却身体羸弱,他怎可能亲手逮住大势部?都云大势部悲心强烈,肯定是他自己甘愿捆住自身,才能让婆罗门带走。想到这,利红便对婆罗门说:“你必须将如何抓获他之经过如实道来。”婆罗门这才将前后经过和盘托出。
利红国王闻已不由对大势部生出信心,他心中想到:损害像大势部这样的众生太不应理。于是就亲自为大势部解开捆绳,并将之迎请到王宫,还与他热烈拥抱。最后又将大势部迎上狮子宝座,将王冠拿出交与他,并郑重说道:“你理应当上国王,我抢夺王位真不应该。”利红便将自己所拥有之军队、财物、宝库全部拿出供养大势部,在向他忏悔罪过后回归自己国家。而大势部又将大量财物布施与婆罗门,并要求他从今往后也要力行十善。
释迦牟尼成佛后,有次住于舍卫城时,城中有一婆罗门之子精通婆罗门一切学处。他后于婆罗门教法下,四十八年一直行持梵净行。此人娶有一位非常艳丽之妻,而妻子却乃一喜行邪淫之人,她只知喜欢其他男子,根本不爱自家老婆罗门。并且整日欲与其他男人厮混,还因之而要求老婆罗门远赴异地寻找财物。
老婆罗门只得前往外地寻宝,结果在他得到众多银币后返家之路上,却不幸遭遇强盗,被抢光所有财产。痛苦万分之婆罗门一想到两手空空回家必得被妻子痛骂之情景,更是不寒而栗,万般无奈中便前往密林深处准备上吊自杀。正伸脖欲吊死自己之时,释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他全部状况,便从舍卫城出来亲往密林中找到他。佛陀告诉他说:“婆罗门,你不要如此草率结束自己生命,我会令你拥有财富。”释迦牟尼佛随即向其指示藏宝之地,并对他说道:“此为你所有之财富。生命才真正可贵,你最好万勿轻舍。”言毕,释迦牟尼佛才返回舍卫城。
婆罗门将财宝带回后很快富裕起来,他也开始作广大布施以积累福德资粮。他后来想:释迦牟尼佛大沙门对我恩德深厚,我应舍弃自己家庭到佛前出家。随后他就到释迦牟尼佛前顶礼,在闻佛传法后,他现前证得预流果。最终出家后又精进修持,并再获阿罗汉果位。这位老婆罗门就是上文中那位捆绑大势部国王之婆罗门转世。
另外,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增福国王,在怨敌与他相争时,他不愿与怨敌相斗,就自己前往森林中。此时有一婆罗门之亲戚被关押在监狱中,为使亲戚得以释放,他便前往增福国王那里求助。国王已无可施之物,就对婆罗门说:“你不如砍下我头后将之交给怨敌国王,他肯定会赏赐你钱财。”婆罗门不敢砍断国王头颅,便将增福捆绑起来后交给怨敌国王。最终关在监狱之人获得释放,增福又重新得到王位。其余情节均与前面公案大致相同。
2、《莲花生大士全传》,莲花持明著,第一篇莲花王/ 第六章宿世因缘示密行:
(莲花王太子)接着上山来到摩诃伐那伽蓝,这里曾是佛陀往昔修持菩萨行时的处所。佛陀当时是一位国王,号为萨婆达王,后来国家为敌国所灭,于是为了避敌而舍弃家园,潜行于此。
这时他遇到贫穷的婆罗门前来向他乞讨,萨婆达王心想:“我自己已经国破家亡了,现在只是孑然一身到处藏窜,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布施。”但是萨婆达王悲愍他辛苦地从远方而来,但却毫无所得,于是便要求婆罗门将自己羁缚,送往敌王之处,来换取赏金财物,以之作为对此婆罗门的布施,所以被称为一切施——萨婆达王。
莲花王太子在此了悟了布施的极致。他心中思维:原来究竟的布施是没有任何形式的限制的。只要是真实的发心,连生与死都可以布施,来成就别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