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6-21

  NO.5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57-57讲记:

  丁六(智慧)分三:一、宣说二大法藏;二、宣说诸法无生;三、若具智慧度则得解脱。

  下面讲智慧,分三个方面。首先宣说二大法藏,然后宣说诸法无自性,最后讲,如果具足智慧则一定解脱。这个科判也很重要。

  戊一、宣说二大法藏:

  三种智慧闻思修,成就胜观摧诸惑,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

  “三种智慧闻思修,”字面上的意思比较简单,是说智慧有三种,有哪三种呢?即闻慧、思慧和修慧,也就是由听闻所带来的智慧、由思维所带来的智慧以及由修行所带来的智慧。

  “成就胜观摧诸惑,”这三种智慧可以成就胜观。前面讲的静虑是寂止,这里讲的智慧能成就胜观。成就胜观以后,才能从根本上断除我们相续中以贪嗔痴为主的所有烦恼、惑贼。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断除了烦恼障碍,我们就会了知法和有法的实相。“法”指一切万法的法尔本性,“有法”指世俗当中的显现法。

  意思就是说,世俗的实相和胜义的实相,或者说,现象当中的实相和实相当中的本体,这两者是很重要的。任何事物都有表面的一层和背后真正的本来面目。

  知道这些之后,就会从“有城”(三有轮回的城)趋向寂灭的彼岸,即佛陀的如来果位。

  所以,我们如果具足了闻思修的三种智慧,就会从根本上断除烦恼,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彻底明白一切万法的根本实相,并有机会超离轮回。

  所以大家首先要知道,修行既要有禅定又要有智慧,这个很重要。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有些修行人,每天除了禅修以外什么都不做,根本不重视闻思修行的智慧,这是一种极端;而有些人只研究理论,包括有些法师和学者,他们既不修行也不安住,这也是一种极端。所以,既要有安住,也要有闻思修行的智慧,这样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

  我们平时也讲,听闻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有断除烦恼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有特别大的功德。《正法念处经》中讲了听法的三十二种功德,你们方便的时候都看一下。经中最后还说:“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听法的功德,在一切功德当中是最殊胜、最无上的。

  我想,在座的各位虽然在闻法过程当中,有时要面对一些困难,包括生活的压力、身体不好等。听说有些人身体不好的时候是躺着听的,有些人是睡着听的,有些人可能是在医院里面听的,不管怎么样,坚持听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也会坚持讲课,一方面是觉得讲经说法确实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也会想到,要让很多人积累功德、种下解脱种子的话,闻法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大家一定要共同精进努力,因为这些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实行的。总之我们应该知道,闻法是很重要的。

  无垢光尊者在讲义中还讲到,我们听闻佛法的过程中,需要两把主要的钥匙和两种主要的宝藏,这两种宝藏需要依靠两把钥匙来开启。意思就是说,我们闻思修行的智慧波罗蜜多中有非常珍贵的两个宝藏,它们需要用钥匙来开启。

  两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分清了义和不了义。以前我们讲《智慧品》《中观庄严论》和《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的时候也讲过,听过很多中观法门的人应该清楚。

  什么是了义呢?当然,不同的经典和论典有不同的解说方法,按照《心性休息》的说法,所谓了义是指宣说诸法空性实相、最究竟的胜义谛法门,而宣说诸法现相(不是真正实相的显现)的法门叫做不了义。

  佛陀在宣说佛法的过程当中,为了引导不同众生而宣说了不了义法。比如说,虽然一切万法本身都是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但是在引导众生的时候,佛陀会说诸法是有生有灭、有来有去的,这些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不了义。

  当然,了义和不了义之间的差别还有很多。比如说,实相和现相融入一体时的对境和心识叫做了义法,实相和现相还未融为一体时的对境和心识是不了义法。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这样宣说过。

  有些时候我们说,所谓的了义是指空性,因此空性法门全是了义的;而非空性的法,包括宣说地道的法、世间所有的世俗法,都不是了义的。还有些时候我们说,极乐世界等清净显现是了义的,而圣者净见量以外的世俗现相都是不了义的。

  以上是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的不同安立方法,我们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讲过。以后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应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所以,我们虽然要学习佛法中比较深的法门,但也不能认为不了义的法就要全部放弃,“不了义”不是这个意思。虽然在抉择胜义谛最究竟的观点时,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显现当中,万法应该是存在的。而且,乃至能取所取的心没有融入法界之前,这种显现一直存在。

  所以,不了义的法不一定要全部放弃,虽说这些并不是最究竟的,但我们还是需要的。以课程为例,如果说大学三年级的课是最了义的,那小学的课程相对来说就是不了义的;但对于一个孩童来讲,幼儿园、小学一年级的课还是需要的,否则他就无法慢慢提升。虽然对于我们大人来讲,那些课程中的故事等内容并不是很究竟,但在孩子没有长大成人之前,这些知识也不可缺少。了义和不了义应该这样来理解。

  因此,不要认为不了义的法要全部抛弃,这是不行的。相对于最高的境界或者最究竟的实相来讲,不了义的法实际上是引导众生的一种方法,暂时还是很重要的。

  这是第一把钥匙:了义和不了义。还有一把钥匙是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这也很重要。

  佛陀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对不同的人、为了不同的目标,会宣说不同的法,但有些并非佛陀究竟意图的体现。比如说,意趣当中就有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这四种,我们以后在《大乘经庄严论》第十三品中会讲得比较清楚。

  平等意趣:佛陀考虑到一切万法在法尔当中是一体的,因此会说“我在某个时候成为拘留孙佛、毗卢遮那佛”等。

  别义意趣:比如佛陀说(唯识宗的)三法相无有自性。

  别时意趣:比如佛陀曾说,一念诵无垢月光如来的名号便会得到解脱,其实是说,持诵该佛号后,会在将来得到解脱。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针对有些贪执戒禁取见的人,佛陀会谴责戒律、赞叹布施。

  此外还有四种秘密,即令入秘密、相秘密、转变秘密和对治秘密。

  令入秘密:比如说,为了将某个众生引入大乘佛教,佛陀会说万法是存在的。虽然大乘佛教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但是一些小乘者不一定理解。因此,首先不能跟他讲一切法都是空性的,而要讲万法都是存在的,通过这种方式让他趋入大乘。

  对治秘密:比如说,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的身材、寿命都不如其他如来,应该是比较低劣的,于是佛陀在某些经典中说:“我曾成为初劫时的某尊佛。”这种讲法就是对治秘密。

  相秘密:比如,佛陀说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都是无有自性的,这种无自性是一种单空。但实际上,无有自性的法也是不存在的,而对某些众生来讲,可以说这样的无有自性是成立的。

  转变秘密:比如,佛陀会讲父母、国王都应该杀掉,但实际上,是不是真正要杀掉父母和国王呢?不是这个意思。杀父母是说,我们要断除爱和取;杀国王的意思是,到佛地时,阿赖耶要得以清净。

  佛陀所讲的这些法,都有其意趣和别的一些目的。因此对于佛经里所讲的道理,如果能直接解释,你就可以直接解释;如果实在解释不通,你要想到:“佛陀所说的这句话,对我来讲不一定起作用,但对其他某个众生来讲应该是有利的。”

  因为佛陀并非只是利益小范围的众生,所以佛陀所宣说的法涵括了世俗法和胜义法,是很广泛的一种解脱法门。世界上每一个众生的根基都不相同,因此我们要了解佛陀所说的法当中,哪些是针对不同根基而有密意的,哪些是没有密意的。这些完全可以通过意趣和秘密而明白。如果你不明白这些道理,就很难解开佛陀的甚深意趣。

  当然,如果大家以后有兴趣听《大乘经庄严论》的话,其中的第十三品对此讲得比较细致,到时候也可以弄明白。

  有时候我也在想,佛经里面的一些数目和度量单位好像很难以想象,比如恒河沙数、无数恒河沙数、百千俱胝、百千那由他由旬等。但是我认为,这些数目当中有些是虚数,而有些在佛陀时代确实是可以使用的。

  比如佛经中说,烈卓达树高多少由旬、长多少由旬,但现在在印度的那棵树,好像是长多少米、宽多少米,并没有多少由旬。所以我们发现,当时印度的由旬等度量单位,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折算,不一定与实际相符。所以,佛经中的“由旬”不一定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由旬。

  汉语当中也有“人山人海”的说法,但是不是人真的变成了山和海洋呢?也不是,如果想形容某个寺院的门口有很多人,就可以说人山人海。再比如“一传十、十传百”,是不是说某件事真的由一个人传给了十个人,又被十个人传给了一百个人呢?也不一定。

  有时候,人们使用数字的习惯会有差别。我曾在一个学校里面,遇到一位专门学习印度各宗教、各民族习惯的专家,我特意问他:“在我们佛教当中,有很多难以想象的数字用词,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他说,他研究了印度其他的一些宗教,还研究了印度民间的一些说法,发现印度人的习惯是在数字上说得很夸张。佛陀为了随顺世间的这个习惯,就使用了当时的某些表达,因此佛经当中也就有了这样的词语。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而有些时候就不能这样理解。比如有的经论中说,佛陀的身体是丈六金身,在《法显传》《大唐西域记》中都有描述。但是,如果佛陀的身高真是“丈六金身”的话,可能就相当于现在的五米高了。如果佛陀有五米高的话,从两千五百多年前到现在人类身体高度的变化来看,恐怕佛陀有点太高大了。

  现在有些专家专门测量过佛陀的脚印,通过脚印尺寸与身高之间的比例来推算,佛陀的身高大概是两米三到三米之间。我觉得这个高度是比较合理的。你看现在世界上最高的人可能是两米七八左右,姚明好像是两米二以上吧,在一些会议场合,好多新闻记者举着话筒都够不到他,问问题都很困难。

  所以,对于戒律等中所说的数目,以现在的度量单位进行折算时,需要考虑印度本地的语言习惯。这方面也值得我们佛教徒和其他人士进行商榷。

  其实不管是哪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很多类似的形容词和虚词。汉地也有“秦国统治天下”的说法,其实,当时秦国只统一了燕国、楚国等七国,因此当时所说的“天下”,现在看来也不是天下,因为还没有包括其他洲的国家,即使是亚洲的国家都没有全部统一。

  我所在的那个部落叫做罗科玛,罗科玛的好多老人经常说:“我们罗科玛部落是天下最强的。”我小的时候想:“可能我们真是最强的吧。”但后来又想:“我们那边大概只有一千多户,而那些老人也没有去过其他什么地方,可能连康定都没有去过,所以他们才会觉得我们的部落是天下最强的。”

  所以,各个国家和地方都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各个宗教当中也有不同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要善于理解其中的秘密。

  《大宝积经》中说:“善巧知秘密,远离诸疑惑,善知诸佛说,所有秘密教。”如果我们能善巧地了知秘密,很多疑惑就会断除;如果我们能善巧地了知佛陀所说的所有秘密教,获得解脱就没有任何困难。

  否则,如果我们自己的闻思不究竟,反而认为这个也不合理、那个也不合理,那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了义、不了义以及四种意趣、四种秘密。这样之后,我们就会“善巧知秘密,远离诸疑惑”,就会远离一切怀疑,因为很多怀疑都是由无知而产生的。

  我刚才讲的是两把钥匙。下面讲两个宝藏,这部分我不广说。

  两个宝藏

  第一个宝藏是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个一定要明白。很多人学过中观,基本上都知道这个道理,我在这里不广说。

  第二个宝藏是缘起法。缘起法有本性缘起、轮回缘起和涅槃缘起;涅槃缘起又分为道缘起和果缘起。这些内容在《大车疏》中讲得比较清楚。

  我原来讲《大车疏》的时候说过,如果要知道如来真正的密意,就要把第八品中的两把钥匙和两个宝藏弄明白,这样之后,一定会通达如来的教义。所以,有些闻思者如果对于中观等其他道理没有时间闻思的话,就要把《大车疏》里面的这一段内容弄明白。

  对于《大车疏》里面的这部分内容,今天要讲的话,时间肯定不够,所以我也不广说。我在其他论典中,对于二谛也讲过很多次,十二缘起也讲过很多次,已经有了一些资料,你们愿意听的也可以自己去听、自己去学;如果不愿意的话,再讲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中观根本慧论》中讲:“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如果我们能现见一切都是因缘法的话,就能了知苦谛;了知苦谛以后,就能完全见到集谛、道谛和灭谛。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一切万法均为因缘生,因缘生的含义,和因缘共有三种。其次要明白二谛的关系、二谛的作用和二谛的安立方法,这非常重要。无垢光尊者在这里,将以上两个方面的道理称为两大宝藏。

  那么,这两个宝藏要如何开启呢?宝藏是放在一个大宝库里面,要用秘密意趣和了义不了义这两把钥匙打开,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通达如来秘密教的甚深意义。

  [注2]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大正藏 No. 2782,唐沙门法成集:

  经。是时具寿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言弥勒今日世尊观见稻芉告诸比丘作如是说诸比丘 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默然无言弥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说其事云何 此四陈疑也。观见稻芉说此法者。为外因缘法与内因缘二俱无我。假因缘有无差别故。为诸比丘说此法者。欲令引小趣大法故。何故世尊说法已而默然邪。若论圣旨微细难测。虽然以比量论有其三意。一为除慢。为诸声闻常作是念。佛虽少说我能悟大除此慢故。二为诸菩萨能说如来秘密意趣叹彼德故。三此中具足更无余故。言善逝者。善者好。逝者去。去已不退。故名善逝。言其事云何者。如来说法不离四种密语四种意趣。于八法中。今于何法说此法邪。问此事故。故列斯问。言四密语者。一引入。二自性。三对治。四转变。引入密语者。如小乘经。为引外道令入法故。说有我等。如大乘经。欲令引入小趣大果故。说蕴界等。自性密语者。依遍计性说一切无依。后二色性说一切有等。对治密语者。为对法八万四千诸尘劳故。说诸对治门等。转变密语者。如对法论说。

  觉不坚为坚  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  而得无上道

  又云。

  若人能杀于父母  王及二种净行人

  能坏国土并眷属  此人名为清净者等

  言四趣意者。一平等。二别时。三别义。四随人平等意趣者。如楞伽经。为依身法语字平等故。言过去诸佛皆是我身等。别时意趣者。如经。若有善男子。闻宝髻佛名者。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别义意趣者。如经所说。若不供养恒沙诸佛不悟大乘等。随人意趣者。如经。为悭贪者而赞于施。为恶戒者发呰布施。而叹于戒等。问。见何相违问密语及意趣邪 答。言因缘者是有漏因果。言法者是无漏道及无为涅槃。言佛者是无漏果力无畏等。此等性相各不相似。云何见不相似因缘。而能见法佛耶。若能见者眼亦闻声等。有此疑故故致问也。

  [注3]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全知无垢光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第八品发菩提心:

  转变秘密:诸如为了遣除某些人因此法容易理解而认为比其他法下劣的罪过,宣说此法极难证悟。如《因缘品》中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这其中的含义:“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戒禁取见;“境”是指内处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净”,)即可成佛。

上一篇:NO.5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