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7-31

  NO.5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逐渐逐渐,把能取的心也要去掉。

  尔后唯剩余,能取之散动,

  彼时速触及,无间之等持。

  “尔后唯剩余,能取之散动”,之后剩下什么呢?能取的散动、能取的分别念,没有其他的。所取全部断完了,只有能取的境界是什么?忍位一向真如等持。

  “彼时速触及,无间之等持”,这个时候,再不断修行。因为能取是依靠所取而产生的,如果所取不存在的话,能取显然也是不存在的。就像这边不存的话,那边也不会存在的;左边不存在的话,右边也不会存在的,双方是互相观待而立的。正因为所取能取互相观待,这两个都不存在,所以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就能触及、觉悟到胜法位无间等持。

  为什么叫胜法位无间等持呢?在世俗当中,它是最高的境界,所以叫胜法位;胜法位是很短暂的,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能够获得一地,所以叫无间等持。见地的菩萨,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再不会堕入三恶趣等等,有很多功德。

  到了忍位的时候,就可以不堕恶趣了;到了胜法位无间等持的时候,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为了达到这些境界,在修行过程当中,要经常串习“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应该通过祈祷、念咒语等等很多方法修行。如果只依靠一种方法的话,是比较令人担心的。

  比如说有些人只是一味念佛,除了念佛以外,什么都不管;有些人只是参禅,除了参禅以外,什么都不管。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一门深入、专心致志、深度修学;弊端是什么呢?如果这种方法万一修错了,结果就可能是修行不成功。比如说天天念佛,除了念佛以外,其他什么都不做。表面上看是在念佛,实际上并没有一心专注,心是马马虎虎的。对这种情况,又没有忏悔等等方法补救,一辈子都没有修过其他的善法,最后修行就会不成功。

  而如果方方面面修的话,一方面可能心比较乱,因为这个也做,那个也做。一会念一百遍莲师心咒,一会念文殊心咒一百遍;度母像放左边,金刚萨埵像放右边,释迦牟尼佛是教主,应该放在中间;把莲花生大师像放在外面的话,他会不会生气?还是放进来吧;度母原来是放在这里的,如果我移动她的位置,她会不会不高兴?好像没事,我祈祷度母,她还是会原谅我的,因为我跟莲花生大师的关系也不错。(众笑)

  很多人以这些分别念,修了很多法。缺点是,心有点乱。

  另一方面,好的地方是,如果这个法修不好的话,还有那个法也修了,还是很多法也修了。

  这就好比,某人如果只有一个朋友的话,他一心一意地把所有的心思都专注在这个朋友身上。一旦这个朋友远离他时,他的世界就变成了末日;而如果他有很多朋友的话,这个朋友不靠谱,那个朋友还算是可以的。

  我们修行也是这样的,通过很多方法来修行,是很重要的。

  不知道以前我讲过没有,在汉地《宗镜录》[注2]里面讲,有个修行人不持戒,也不好好修行,后来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地狱的两个阎罗卒马上就显现了。他当时心里面非常恐怖恐慌,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两个阎罗卒带着他走向地狱的时候,看见一个出家人。

  修行人问:“你是谁?”出家人说:“我是地藏王菩萨”。然后地藏王菩萨就教了修行人一个摧毁地狱的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华严经》里的偈颂,汉地经常念。当时,修行人就把这个偈颂背得了。

  到了中阴阎罗王的面前后,阎罗王问:“你在人世间做过什么善事?”修行人说:“我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只会背一个偈颂。”其实,这个偈颂并不是他在人世间的时候会背的,而是他到了中阴的时候,遇到了地藏王菩萨,才会背的。尽管如此,当他念这个偈颂的时候,地狱的很多众生依此而得到了解脱。阎罗王也很高兴,说:“你造了善事,是有福报的。”

  过了三天修行人醒过来了,他后来找到,这个偈颂来自于《华严经》。佛由心造,万法由心造,地狱也是由心造的。在地狱当中背诵这个偈颂,能摧毁地狱。

  我以前好像引用过这个教证,只不过当时不一定用的是《宗镜录》里面的公案。

  高级讲考班出题的时候,应该出一些,比如说摧毁地狱的偈颂是什么?堪布堪姆有时候出的题太深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点......把书里的语言摘一段,这样出题的话,好是好,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吧,但是也要出一些实用性的、代表性的、当天讲的、不一定书上有答案的题目,看看考生有没有专心致志地听讲,这样可能好一点。

  刚才我讲的偈颂,是胜法位时候的境界。

  如是彼末际,断能取散动,

  此等依次第,当知是暖等。

  “如是彼末际,断能取散动”,依靠上面忍位无有所取的道理,断除能取的散动。忍位把所取断掉了,万法唯心,只剩能取的心了,最后胜法位把能取的心也断掉了。

  “此等依次第,当知是暖等”,前面讲到的次第,是暖、顶、忍、胜法位四种加行道。

  次第次第修完加行道后,出现了世间最后的心,可以引申出见道的境界,也就是第一地菩萨的境界。按照《经庄严论》的观点,把所取和能取断完了以后,显现第一地菩萨的境界。

  《宗镜录》当中讲了,“妄心幻境既空,一道真心自现”,虚妄的心和幻化的境,既然已经空了,这个时候,一地菩萨的真心自然会显现的。

  一地菩萨的真心到底是什么呢?虚妄的能取心,所取的幻化外境,了达这两个都是空性的心。这种心,禅宗叫真心;密宗叫无分别智、自然本智、觉智、觉性等等,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这个心自然而然现前了,就像抛开全部云雾的时候,阳光会自然流露出来,这是一种自然的缘起。

  师念藏语传承。

  前面的汉文讲完了,藏文的传承中间落了一段。

  尔后彼获得,出世无分别,

  无垢离二取,无上之智慧。

  彼此之转依,承许是一地,

  彼此无量劫,成为极清净。

  “尔后彼获得,出世无分别,无垢离二取,无上之智慧”,前面讲到了资粮道,又讲到了加行道,过了以后,会获得什么呢?出世间的、无分别的、无垢的、离二取的,这么一个无上智慧。

  出世间的话,世间的凡夫位、还有资粮道、加行道,全部都已经远离了。在世间根本得不到的境界,世间心根本没办法触及的境界。

  无分别的话,远离了声闻缘觉所有的分别、执著。

  无垢的话,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俱生的烦恼全部都断除了。

  离二取的话,远离了能取所取,刚才加行道末位的时候,能取所取都已经没有了。

  无上智的话,世间凡夫人无法获得的、声闻缘觉也没办法获得的,这么一个智慧。

  “彼此之转依,承许是一地”,如是生起无分别智慧的这位菩萨阿赖耶转依,承许是第一圣地。

  在《经庄严论》的前面讲转依的时候讲过,阿赖耶细微的转依,是八地菩萨的时候才转依的。在这里讲一地菩萨的时候,也有转依。

  “彼此无量劫,成为极清净”,第一地菩萨要多长时间才能得到呢?资粮道和加行道,全部加起来,需要一个阿僧祇劫,也就是需要一个无量劫。之后会得到,再也不会流转到轮回的、非常清净的境界。

  按照月称论师的观点,真正生于如来家族中,是从第一地菩萨开始的。而按照寂天论师的观点,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可以叫做生于如来家族中。在这里,第一地菩萨是真正生于如来家族,再不会退转了。

  《华严经》里面讲的,“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生在如来的家族当中,这个种族是非常清净的,没有烦恼和染污的,在某种意义上,跟佛的智慧等等方面是平等的、共同的。

  这种境界可以说是第一地菩萨,获得一地菩萨的时候,有这么一种境界。

  现量得彻证,法界等性时,

  恒得诸众生,与己平等心。

  众生同无我,痛苦行利益,

  不求报心平,与余佛子同。

  “现量得彻证,法界等性时”,一地菩萨的功德差别是,现量彻证、证悟了法界平等性,也就是凡夫法性和菩萨法性、佛的法性,没有什么差别,完全是平等的。

  凡夫也好、圣者也好,他们的究竟法性,是完全等性的,一地菩萨现量彻证了这个境界,我们现在还没有证悟到这样的境界。

  “恒得诸众生,与己平等心”,得到了在一切时候众生跟自己没有任何差别的平等心。

  一地菩萨已经见到了最深处的万法本性,通达了一切众生的法性是没有什么差距的、通达了众生跟自己是完全平等的。对凡夫人来讲,所有的众生跟自己完全平等的境界,是得不到的。

  下面会讲五种平等心。一地菩萨的时候,得到了五种平等,哪五种平等呢?众生无我平等、痛苦平等、行为平等、不求回报平等、跟其他菩萨境界相同的平等,五个平等。

  在其他经论当中,有时候也会碰到平等心。现在我们跟众生还不能完全平等,没有像一地菩萨那样的平等心。

  “众生同无我”,第一个平等心,到一地的时候,会证悟众生跟我,在无我方面是平等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一地菩萨知道五蕴皆空、五蕴无有我和我所,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样的无我,与其他众生的无我,是一样的;我的无我境界,跟其他众生的无我境界,完全是平等的。他证悟了众生平等无我的境界,这是第一个。

  “痛苦”,第二个平等心,一地菩萨证悟了痛苦平等。

  菩萨认为,我以前执著五蕴,因愚昧而感受痛苦,实际上所有众生都有这样的痛苦;以前我有过由我执而引起的痛苦,现在的众生也是因我执而痛苦,这个痛苦是一样的。这样的痛苦,通过无我可以灭掉,包括在苦谛当中。苦谛以无我来摄持,就像无常以空性摄持一样的。

  一地菩萨第一个通达了,众生的无我跟自己的无我,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第二个通达了,众生所有的痛苦跟自己的痛苦,也完全是相同的,都是依靠蕴执而产生的,这是第二个。

  “行”,第三个平等心,痛苦的来源是集谛,一定要通过修行来断除业和烦恼,这是从行为上讲的。

  一地菩萨曾经为了断除自己相续当中痛苦的根源,精进行持过。同样的,断除众生的痛苦,也需要修行,这种断除痛苦的行为都是一样的。他证悟到,断集谛的行为也是同等的,这是第三个。

  “利益,不求报”,第四个平等心,对自己获得的通过修道谛而现前灭谛的利益,不会向自己求回报。同样的,一地菩萨将其他众生安置于修道证悟灭谛而利益他们,也不会求回报,这个是平等的。

  “心平,与余佛子同”,第五个平等心,最后一个,这样的佛子心平等,与获得圣地的其他佛子断证等同或相同。一地菩萨自己的境界,与其他一地菩萨的境界,是平等的。“我获得的一地菩萨证悟的断证功德,与其他一地菩萨所得到的境界,是一样的”,他会证悟这么一个境界。

  刚才共讲了五个平等,无我平等、痛苦平等、行为平等、不求报平等,与其他菩萨的断证境界平等。

  师念藏语传承。

  三界有为法,非真分别念,

  彼以极清净,无二义智见。

  “三界有为法”,欲界、色界的五蕴、无色界的四蕴等三界的一切有为法。

  “非真分别念”,一地菩萨通达了,一切有为法都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幻的,只是分别念和心所而已,五蕴、四蕴都是心造的。不管是三界当中哪一处的有为法,全是除了心和心所以外、除了分别念以外,没有什么真实的法。

  《十地经》当中说过,(师背诵藏语)“奇哉佛子,此等三界唯心。”好像在《入中论自释》里面也引用过吧。非常稀有,三界都是唯心造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用智慧观察的时候,暂时来讲,除了心的幻现以外,没有其他法;最究竟来讲,心的幻现也是不存在的。

  “彼以极清净,无二义智见”,这样三界唯心的道理是以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呢?以非常清净的、无有二取的智慧;以没有能取所取的、没有烦恼障碍的智慧,才能见到。

  《华严经》里面讲的,“菩萨方便解,一切法如梦,梦性无真实,非一亦非异”,菩萨的方便解是指,诸法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现而无自性的;在胜义当中,是不一不异、远离四边八戏的。

  麦彭仁波切在讲义当中讲了,入定以无分别智慧连自他唯心也不缘。这个时候,一切自己和他人、“万法唯心造”的所缘,也是没有的,就像虚空一般清净,远离了能取所取,什么都没有的。

  在后得位的时候,也就是在出定的时候,除了自己的心以外,万法是没有的。心本身显现的种种法,用如梦如幻来比喻。

  这实际上是中观应成派最究竟、最甚深的观点,很重要的。

  在座的各位,在凡夫地的时候,可以得到相似的境界。我们现在以闻思的方式,可以产生定解。比如说用中观应成派的各种观察方法,或者用中观自续派的各种观察方法,或者以密法特殊的安住方法。

  入定的智慧与胜义谛的观察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入定的智慧,是从实修层面来了悟万法的真相;而胜义谛,是通过最究竟的观察方法来了知,连“万法唯心造”这样、那样的东西都不缘,万法的真相都是如虚空一般什么都没有的。

  (师背诵藏语)“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就像《入行论》当中讲的一样,有实无实不住在心前的时候,所有的缘和相都是不住的。

  入定的智慧,可以这么讲。

  在后得位的时候,或者在平时的现实生活当中,“万法唯心造”,或者说万法如梦、如幻、如泡影等等。

  这些幻化八喻、五喻,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讲过;讲中观的时候也讲过;讲声闻乘别解脱的时候也讲过;嘎达亚那的教言当中也讲过;《入中论》当中也讲过。

  把五蕴用五种幻化的比喻进行抉择,最后一切都不缘。至于“一切都不缘”,按照声闻乘的观点,到空性、灭、涅槃为止;按照中观的观点,用推理的方法,把所有的边全部摧毁;按照密法的修行,不用那么多的途径,直接安住在如如不动的境界当中,以安住的方式来认识本来面目。

  这些方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百川入大海。不同的窍诀、不同的教言、不同的上师、不同的书里面所讲到的万法的本性,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根机不同。有些人是通过中观的方式明白的;有些人是通过密法观察心的直断方法明白的;有些人是通过汉地的参禅方式、藏地的参禅方式、南传佛教的禅修方式,心得到轻安、得到寂止,然后再突破,突破什么呢?心的本来觉性。

  按照刚才讲的,菩萨的方便解是,在世俗当中一切法如梦如幻,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观察,现在所做的事情,难道真的不是梦吗?其实与做梦是一模一样的;昨天之前发生的事情,跟梦有没有差别?没有啊;明天以后发生的事情,跟梦有没有差别?跟梦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恍恍惚惚的,像梦一般的显现。

  我们再更加深入地观察本性,这个时候可以现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的境界,“原来万法的本性是这样的”。在三界当中漂泊的众生,整天都是忙忙碌碌、庸碌无为,始终找不到真正的本性。

  我们用这种方式修行,可能实现相似一地的境界。

  就讲到这里,好吧,今天可能提前了五分钟。昨前天好像多了一两分钟,所以今天给你们补上。

上一篇:NO.5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