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乘宝云经》,大正藏 No. 0659 ,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等译,卷第七/宝积品第七:
善男子。云何沙门不如于彼逐块之狗。若有沙门为人所骂而不加报。打害嗔毁亦不报之。但自内责求伏于心。作如是观骂者是谁受者是谁。打者害者毁者嗔者亦复是谁。是名沙门不如于彼逐块痴狗。善男子。如调马师。马若[怡-台 龍]悷即为制伏。行者亦尔。随心所向则能收摄不令放逸。善男子。譬如有人咽喉闭塞则能断命。如是善男子。一切诸见唯有我见。则能断于智慧命根。善男子。譬如有人随所缚处而求解脱。如是善男子。随心所著当应求解。
[注2]《俱舍论讲记》第五品 分别随眠:
甲二(真实随眠)分七:一、随眠之分类;二、形象之差别;三、心具随眠之理;四、生起烦恼之理;五、宣说异名;六、与何法相应;七、宣说五障。
乙一(随眠之分类)分二:一、真实宣说随眠之分类;二、旁述。
丙一(真实宣说随眠之分类)分二:一、根本随眠之分类;二、特殊随眠之分类。
丁一、根本随眠之分类:
六种即贪如是嗔,慢无明见以及疑,
彼六贪分说七种。二界所生为有贪,
内观之故为遣彼,解脱之想而宣说。
见五坏聚见邪见,边执见与见取见,
以及戒禁取见十。
根本随眠有六种,即贪心以及如贪一样而增上之嗔心,还有傲慢、无明、见以及怀疑;若将贪分开宣说,则有七种。上二界所生之贪称为有贪,因其为执著内观之故,为遣除此为解脱之想法而作单独宣说。若将见分为五种,即坏聚见、邪见、边执见、见取见以及戒禁取见,总共有十种随眠。
随眠有多少种分类呢?根本随眠有六种,即贪、嗔、慢、无明、见、疑。颂词中说“如是”,以此说明嗔心是在贪心的基础上蔓延的,也就是说首先由贪心执著诸法为我所,认为“此柱子或某人是我的”,之后为此生起嗔心,比如五蕴本是空性、无我的,但众生以无明而对此并不了知,先以贪心将五蕴执为我,之后若五蕴受到伤害即生起嗔心,以此种贪心,坏聚见、边执见等五种见解也随之产生。因此本论认为贪心是一切烦恼之根本,若贪心已经灭除则烦恼不会产生,如同墙已经倒塌则墙上的花纹不可能存在一样。有些注释中说,大地若有水来滋润,种子即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理,贪心以我与我所的方式得以滋润,即会产生各种烦恼。
六种随眠也可以分为七种,即贪随眠分为欲贪与有贪两种。欲贪就是指欲界众生缘执色声香味之后,所产生的兴趣与贪心。上两界生起的贪心称为有贪。那为何将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心合而为一统称为有贪呢?因为上两界的有情多数贪执等持而内观入定,而且,此二者的有覆无记法相同,所以均称为有贪。那为何要对有贪单独宣说呢?上二界的天人以傲慢之心认为,自己的这种内观境界就是一种解脱,正是为了遣除这一点,而将其称为贪,以此说明这种内观等持属于一种贪心、增上慢。
若将六种随眠中的见分为五种,再加上五种非见,则随眠也可分为十种。但是在下文将要讲到,傲慢也可以分为七种,这样一来不就有十六种了吗?按大乘观点,慢是从对境角度进行分类的,见解则是从其本体及形象来分的,所以未将慢的分类安立在十种随眠中。
[注3]《智者入门论》,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第一 蕴:
色受想行识,此等是五蕴。
蕴有五种,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包含有变碍三时、远近等境、好坏相等一切法,均安立为色蕴。同样也要了解受蕴等。由于多法积聚,故称为蕴。
。。。。。。
如果对具有变碍这一法相的色蕴加以分类,则有四种因色与十一种果色。其中因色是指四大种:地界起到坚硬与基础的作用,水界具有湿润与汇集的作用,火界能起到温暖与成熟的作用,风界起到动摇与增上的作用。十一种果色,即五根、五境合计十种,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再加上无表色,共有十一种;依据《阿毗达磨杂集论》观点,加上法处所摄色,共十一种。
这些色蕴从接触与观察的角度安立为有变碍,原因有二,第一通过手、棍与风等有接触,第二入定或未入定的有分别意明显地认定“此色是这样”。
。。。。。。
受蕴:具有领略的法相。受蕴分类,有苦受、乐受、舍受三种,或者身乐受、意乐受、身苦受、意苦受与舍受五种。从所依角度而言,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的聚合触所生的六种受,这六种受每一种都有苦受、乐受、舍受三种分类,这样就成了意之近因的十八种受。此外,还有与五根识相应的身受、与意识相应的心受、与贪爱身体相应的有爱受,与爱不相应的无爱受,与贪爱五欲妙相应的贪依受、无有耽著的离依受等不同的差别。
。。。。。。
想蕴:也就是相执,如果从所依的角度分,以眼聚合触所生之想等一直到意聚合由触所生之想间,共有六种。再者,对外境(义)执相而执著蓝黄等显现,对名言执相,分别男人、女人等,内部的分类等同所知万法的数量。也有分为以下六种,1.有相想:除了不通晓名言即尽管见到色法但由于不熟知名言而不懂、入定于无相法界和非想非非想处的一切想以外其他的所有想;2.无相想:有相想没有包括的那些想;3.狭小想:了知欲界的一切想;4.广大想:了知色界之想;5.无量想:了知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之想;6.无所有想:了知无所有处之想。
。。。。。。
行蕴:是具有现行功用的法相,其余四蕴以外的一切有为法都属于行蕴。它包括与心相应行的一切心所、不相应行的得绳等所有不相应行。心所有五十一种,如果将五见分别计算,就成了五十五种。
。。。。。。
识蕴:了别一切法各自的本体。分类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聚,也就是从依靠增上缘的眼根而生起认知色法的眼识,直至依靠增上缘的意根产生、了知不共自境的法界与此外所有法的意识之间。唯识宗的经论中承许八识聚。意识之类别的染污意,是恒常执著自我,缘于内在阿赖耶识而与我见、我慢、我贪、无明这四烦恼相应的心,除去现前圣道、灭尽定、无学地以外成为善、不善、无记的一切心,就称为染污意。阿赖耶识则是受持被蕴界处完全熏染的种子之心基,唯明唯知,无所偏断,从留藏能显现产生处、境、身之种子的角度称为阿赖耶识,也叫取识。虽然显现处、境、身体,但就像梦中的景象一样,仅仅从阿赖耶识显现它的角度,也称为异熟阿赖耶或异熟阿赖耶识。有者认为心、意、识实际上是义同名异罢了。还有承许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染污意、识是六识聚的。
。。。。。。
由于五蕴涵盖一切有为法的缘故,它也是组成时间等许多异名和安立的来源。为此,五蕴也称为时、语基、出离、具因,也叫世间、见处、有。正因为以欲乐、爱染的方式近取,所以有漏近取蕴,也叫有诤、苦、集。
[注4]《孝经讲解》01-16讲记:
下面开始讲《孝经》的正文部分。《孝经》共有十八章,今天讲第一章——开宗明义。这一章相当于总义,总结归纳了《孝经》的意义。
| 仲尼居,曾子侍。
孔子在一个地方居住,他的弟子曾子(曾参)承侍着他。
曾参是黄帝的后代,德行可嘉,以孝著称。一则故事中提到,曾子对父母很孝顺,关爱母亲已经到了母子连心的程度。
心有灵犀的曾子
有一次,曾子去山上砍柴,这时家里来了客人。曾子的母亲可能不擅长待客——我的父亲也是这样,只要母亲不在家,父亲就特别担心家里来客人。其实藏地招待客人很简单,倒一点糌粑给客人吃就可以了。但我父亲有点不善言辞,不太会跟客人聊天,所以每次家里来客人时,父亲让我们马上去喊母亲,“让你母亲赶紧回来,来客人了!”每次来客人,他都特别害怕。(众笑)
曾子的母亲也是这样,家里来客人时,她手足无措,想让曾子快点回家。但当时没有微信,发不了信息,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手指。
母亲用力咬自己的手指,结果,正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忽然一阵心疼。曾子意识到母亲可能有什么事,就背着柴火赶紧往回跑。
到家后,母亲对曾子说:“家里来了客人,我想让你早点回来,才咬自己的手指。”他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联系”的,心有灵犀,对吧?
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也许再怎么用力地咬,孩子也不会有丝毫感觉。
[注5]《释量论•成量品讲解》05-43讲记:
如果对方说:常有大自在天绝对是一切万法的因,因为他提前思考后,某时某地让瓶、柱等万法产生,某时某地让其不产生,这根本不会相违。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下面讲他不是产生、不产生的因的理由及比喻。
庚二、应成无关因之喻:
与刃药等联,黑者伤及愈,
无关之木块,何不执为因?
驳:一切万法产生的因,和一切万法不产生的非因这两者是大自在天的说法并不合理,因为常有大自在天不存在时间前后和本体或体性的差别。否则,产生和不产生、先前生和后来生等的因则成了同一,甚至考虑和不考虑等的差别也泯灭不现。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因缘聚合时产生,在因缘不聚合时不产生。若仍顽固地将对万物产生无利无害的大自在天执为因,则极其过分。
比如,与兵刀相联黑者受伤,与药等相联黑者痊愈,即黑者(指某一个叫黑者名字的人,也可用白者、黄者、胖胖、瘦瘦、大大、小小、快快、乐乐、圆圆等)被刀砍伤了身体,在医生敷药等后就慢慢痊愈了。实际上,黑者的伤口是刀砍的,依靠药物等才得以恢复。若计执受伤和愈合的因,是与之毫无关系的木块、铁块、瓶子、桌子、照相机、手机等,那谁都会笑话。因为,受伤和愈合的因明明是刀和药物等,他却偏偏认为是木块或其他东西。总之,内有情众生依靠无明等因缘产生,外器世界的无情法依靠种子、水分等因缘产生,若谁说由大自在天所造,那就与将黑者受伤和痊愈的因,说成是木块一样荒唐可笑!
基督教也承认上帝创造万物,他们说:上帝是永恒不变的,人们不可了知,也没有必要了知,而且他创造万物的情况,人们也无法预测;但上帝能了知我们,可以通过众生的梦境或境界来点化众生,也可示现种种形象到世间来完成他的使命。其实,若与大自在派所承许的,由常有不变的大自在天创造万事万物的观点相同,也不可能以正量成立。也许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吧!但如果承认有一个常有的造物主,那除了承许超离常和无常的不可思议法界之外,都会有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