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5-02-20

  NO.9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俱舍论讲解》101-161讲记:

  入定之善即为修,能熏染心之缘故。

  为得善趣戒重要,为离烦恼修重要。

  什么是修行所生的福德事呢?入定善法称为修。心不散乱,入定而修,这是很重要的。有一些境界的人,在行住坐卧当中经常不离善法,如果做不到,每天也要坚持静下来安住一会儿,也就是你们经常所谓的坐禅。但是坐禅的时候,我以前再三强调过,单单什么都不想地坐着,不太赞叹,一定要观修菩提心、出离心、无我或者一切感受皆为痛苦等。在四法印的基础上修持无上大圆满,如果以前得过无上大圆满的觉受、智慧或者灌顶,还要经常看看相关的法本,每天思维一点,这样的话,心相续逐渐可以改变。如果一两天内特别精进,修得特别猛厉,白天不吃饭、晚上不睡觉,可能过两天以后就跑出去了,再也不想修了,这样的修行不会成功,需要有一种长期性的、忍耐性的方式,这一点很重要。

  这里讲什么叫做修行,入定之善即为修,修就是在心相续中串习、熏染。对于一种法,如果没有熏染,只是在表面上知道一点,可能没有多大意义,经常修行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去修,虽然法很殊胜,但法在那里,补特伽罗在这里,完全不可能融入到一起。

  颂词后两句是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修行和受戒哪一个更重要呢?想要获得善趣,守持戒律非常重要;想要断除烦恼、获得圣者果位,修行非常重要。

  下面宣说修行所生福业之事:由心专注于所缘境中入定所生与等持相应的善业,即是修行所生福业之事。为什么叫修行呢?因为如同芝麻被花香熏染一样,心染上善的习气并串修、起作用。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修行,其实修行就是看一看善业在你心的相续中是不是串习了很长时间。如果骂人的串习在心相续中成熟,这不是好事,应该在善法方面——菩提心、无我空性、大圆满的境界,经常在自相续当中熏染,就像花香熏染其他事物一样,逐渐逐渐在心相续中获得利益,这叫做所谓的修行。

  在所有功德当中,修行的功德非常大。比如一弹指间观修菩提心或者观无常,这种功德是非常大的。因此,每天如果不能观修很长时间,在五分钟之内观修无我等应该是可以的。很多人都能做到,在五分钟里好好入定,观修“我到底为什么不存在”、“菩提心的功德是什么”,心静下来好好思维。我想这里很多人的修行能力是非常强的,真正精进修菩提心的话,在六个月或者一年当中,自相续中应该能生起菩提心。所以,经常串习是很重要的,以前很多不好的坏习气尽量断除,好的习气尽量去串习,这就是所谓的修行。这种修行的功德,诸佛菩萨在有关经论当中讲得非常细致。因此,修行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在善法方面没有修行,整天为了吃吃喝喝而奔波,那跟世间人没什么差别。世间人就是为了自己糊口而忙碌,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大家都清楚,我明后天开始讲华智仁波切的一篇小文章,可能有八十多个颂词,到时看一看宁玛巴的修心门扉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跟格鲁派有所不同,宁玛巴的特点就是认识觉性。不管是生起次第还是圆满次第,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他们的习惯就是这样的,讲显宗的时候也是用大圆满的觉性来安住,念观音心咒也与其他人的修法有点不同。

  在所生福事当中,守持戒律以及修行二者,到底何者重要呢?从获得善趣的角度来说,戒律重要;依靠无间道直接断除所断、远离烦恼方面而言,修行更为重要。所以,如果想获得人天福报或者善趣等,守别解脱戒非常重要。没有别解脱戒,很难获得善趣。

  但别解脱戒是不是所有善趣的因呢?这个也不一定。为什么呢?比如除守别解脱戒以外,很多人在即生当中根本没有守戒律,也没有皈依,但他们相续中有没有获得善趣的解脱因呢?应该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续中很有可能具足顺后世受业等,因为前世的前世受过戒律,种过这方面的善根。有些不懂因果的人认为:我这一世受过戒的话,可能下一世会有得善趣的机会,但是另一个人即生中没有皈依过,怎么会有转生善趣的因呢?很可能有,因为相续会有很多世以前种下的转生善趣之因。

  因此,我们对业因果的道理详细分析的话,对释迦牟尼佛的因果法门根本不会有丝毫怀疑,一定会坚信不疑,这一点极为重要。这里说,想断除烦恼获得圣者果位,一定要修行,为什么这样讲呢?《三主要道论》中也讲了,菩提心和出离心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一定要修无我的智慧,否则不可能断除轮回的根本。仅仅守持戒律是不行的,光是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也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必须通达无我并实地串修以后,才能真正脱离轮回。所以说,修行非常重要。

  也有些人这样认为:守戒不是很重要,这只是转善趣的因。我之前认识一个还俗的出家人,他的孩子是我同学。有一次我去其他地方的时候在他家里过夜,他说“学院讲因明没有”,我说“还没有讲因明,戒律已经讲了”。他说:“戒律不是很重要,世亲论师说过,‘为得善趣戒重要,为离烦恼修重要’……只得善趣没有很大意义。”因为他自己是个破戒者,所以说守戒律不是很重要,断除烦恼才是最重要的;学习因明和中观,这才是真正断除轮回的根本,是最殊胜的。这种说法非常不合理。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虽然很多经典中说,破戒者也有功德,但是有关破戒的过患,《赞戒论》当中非常详细地分析过,如果没有忏悔必定会堕入恶趣。

  所以我们不能把经论里面讲的教证,完全相应自己的烦恼来理解,也不能随便引用,这是现在社会当中最大的弊病。希望大家在自己实在不能如理如法修行的时候,不要片面理解经论中的教证,作为自己不如法的依据,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不过《地藏十轮经》里面讲过:具戒者有无量功德,但破戒者也有很大功德,为什么呢?一个人如果破戒还俗,为了养活孩子和自己,贪欲增长,整天拿着碗到卖酒的门口去要酒,像这样可怜的人在弥勒佛出世的时候,也会因为受过戒的原因,成为弥勒佛的眷属,最终获得解脱。而且,破戒者以善心为他人传授佛法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前面已经讲了对普通人、破戒者以及具戒者供养,其中对前二者供养时,对破戒者供养的功德还是大过供养普通人。德巴堪布给我们念《功德藏》的时候,里面有一个教证,说破戒者实际也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出过家的,其功德如何如何。但是,现在我们这边有一种说法:我们家里的孩子出家会不会圆满?如果不圆满的话,最好不要出家,不然还俗的时候我们家人很不好意思,别人会看不起我们。其他在家人可能也会歧视他们家人。实际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受戒的人也不能认为:我受戒以后即使破戒也无所谓,反正无论如何都有功德。这中间还是有很大差别,为什么呢?从破戒的角度来讲,肯定会感受恶趣的痛苦。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一生当中,自始至终,戒律极为清净、圆满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精进闻思修行,所有的功德时刻都会增长。

  因此,对于具戒、破戒以及不受戒之间的差别,应该分析清楚。现在藏地也是这样,汉地也是这样,全部以民间的说法和传统为主,并不是依靠经文作为衡量标准。但是我们不能跟随世间人,最关键是佛陀说了什么,真正的业和果是什么,以佛经和论典作为依据非常重要。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讲过,智慧和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因,离开此二者不会产生功德。因此,想获得善趣和获得离贪果位的人,一定要精进守护自己的根门,守持清净的戒律,尽心尽力地抓紧时间修持断除烦恼的无我空性和无上大圆满。

  [注2]《入菩萨行论讲解》090-201讲记:

  寅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分二:一、安立教证;二、教义成立。

  卯一、安立教证:

  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众生要想获得佛果,必须依靠两大殊胜之田,一是佛陀的福田,一是众生的福田,二者是一模一样的。(下面也会讲到,只恭敬佛陀、不恭敬众生不合理。)《摄正法经》中云:“众生之田即佛之田,由佛田中获得诸佛法。”这里的“佛法”,是指佛陀的十八不共法等圆满功德。此等全部依靠众生之田和佛之田产生,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不仅需要农夫的功夫,殊胜的良田也必不可少。

  然而,很多学佛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对佛陀恭敬万分,但对众生置之不理,看到众生就特别生气、特别讨厌。这样的修行人肯定修不成。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刚开始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慈悲心缘众生,二是让这些众生获得佛果,所以不能离开佛田和众生田。发了心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修持六度没有对境;没有对佛陀恭敬供养的话,六度万行不可能圆满,所以也要佛田和众生田。最后获得佛果时,度化众生是佛的唯一事业,如果没有众生,佛就“失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不像现在的有些腐败分子,上台之后就是为了养家人,从来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佛陀并不是这样,他成佛不是为了自己吃得好、穿得好,过着快乐的生活,而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以不同方式让他们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故从基道果上讲,最初的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佛的事业,都不能离开众生。

  佛陀在《净愿经》中说:“我曾依靠佛田和众生田,获得圆满无边的功德庄稼。”可见,修行既要依靠众生之田,也要依靠佛之田,有了这两个殊胜福田后,六度万行才能圆满,最后获得无边的功德。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任何一个众生时,理应对他生起安忍心!

  [注3]《大宝积经》,大正藏 No. 0310 ,元魏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卷第二十八/大乘十法会第九:

  善男子,彼菩萨为彼众生令得利益安隐乐故,修行布施、持戒、忍辱,修行精进、禅定、般若。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布施?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我当云何行于布施?’即生念言:‘须食施食,须饮施饮,须床敷者施与床敷,须衣服者施与衣服,指环、臂钏、若宝冠等,所须之物皆施与之。’善男子,菩萨乃至割自身肉施于众生,如是行施愿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取著受者财物,不住事等,是名菩萨修行布施。

  善男子,菩萨云何修持于戒?善男子,彼菩萨先自调顺身业、调顺口业、调顺意业,菩萨所有自身恶业一切舍离,所有口恶业一切舍离,所有意恶业一切舍离,持戒不缺不漏不杂。菩萨如是持禁戒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心终不取著于戒,是名菩萨修持于戒。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忍辱?善男子,菩萨为闻若道若俗,乃至毁骂,闻说其恶,若打系闭,若截手足,皆能忍受,为彼前人起忍辱心。菩萨如是修行忍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彼忍而起慢心,是名菩萨修行忍辱。

  善男子,菩萨云何修行精进?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如虚空界无他也许是故意这样说的,也许是真的这样认为的。量无边,众生界亦无量无边。唯我一人独无等侣,令入无余涅槃界中。’如是菩萨为彼因缘发精进行,初持自身,持身行已观受心法;如是正观受心法已,行持心行。菩萨既行持心行已,次复修行见法等行。菩萨如是持心意已,为令未生恶不善法断不生故起欲勤精进,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勤精进。菩萨如是次复修行初如意足,如是修行第二、第三乃至第四如意足分,修如是行不起慢心。是名菩萨修行精进。

  善男子,菩萨云何修行禅定?善男子,菩萨不著欲故,不著灭故,不著离欲故,不著自身故,不著他身故,不著色、受、想、行、识,不著欲界,不著色界,不著空,不著无相、无愿,不著此世界,不著未来世界,而行布施,不依止施,不依止戒,不依止忍,不依止精进,不依止禅。如是修行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分别。是名菩萨修行禅定。

  善男子,菩萨云何修行般若?善男子,菩萨常作如是思惟而化众生,化众生已复作是念:‘我化无量无边众生界,令入无余涅槃界中,而无一众生入涅槃界者。何以故?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无众生、无命、无养育、无富伽罗。’如是修慧,而以彼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如是愿而于智慧不生分别,是名菩萨修行般若。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庚六、希求:

  恒求增与减,有情尽成熟,

  于地趋胜进,求无上菩提。

  菩萨的五种希求:1、恒常希求自他相续六波罗蜜多如何增上。2、希求六度违品如何退减。3、希求未生信心的众生生起信心,将已生信心者安置于善法,使行善的众生得以完全成熟。4、希求得一地者如何得二地至十地之间如是十地越来越胜进。5、希求越过十地获得无上菩提。对于这五种希求以外世间圆满、声闻、缘觉之道果丝毫也不生希求,这是菩萨意乐希求之功德。

  庚七、不唐捐:

  断畏真发心,斩断诸怀疑,

  修行之教言,佛子恒不失。

  声闻、缘觉唯行自利不行他利,因此唐捐,世间人以希求行事多数无果,因此唐捐,但菩萨具足无倒圆满的希求,因此凡所作事均成办不唐捐之功德,是四种加行不唐捐。1、如果畏惧大乘深广法,则唐捐行持大乘,而菩萨对大乘深广法断除了怖畏也遣除其他众生的畏惧,因此行持大乘不唐捐。2、假设为求世间圆满及希求声闻、缘觉的道果而发心,那就唐捐了大乘的加行,但菩萨不发这种心而为自他众生真实发起无上菩提心,由于不退失真实发起菩提心,因此加行不唐捐。3、虽然发了菩提心但如果因为不知修菩提的方便等而满腹怀疑,就有可能退失发心而唐捐,但菩萨对大乘道果斩断一切怀疑,因此加行不唐捐。4、假设自己没有依照佛菩萨所说地、波罗蜜多、止观瑜伽的教言而修行,不为他众宣说,则会唐捐,但菩萨得受修行的教言自己依教实修并为他众宣讲,因此加行不唐捐。

  以上这四法是佛子恒常不唐捐的功德。

  庚八、真实行:

  无求之布施,不求后世戒,

  一切皆安忍,功德源精进。

  禅定非无色,智慧具方便,

  于六波罗蜜,坚稳真实行。

  安住这样不唐捐的菩萨,身语意无误如理真实行持六度:对于忙碌又贫困者如何施予三种布施满足所求,但不求今生利己,也不求他世自己得大受用的布施是真实行持布施波罗蜜多。不欲求轮回增上生的后世而为得无上菩提守戒。对于作害并非仅仅不以身语报复而是心里根本不生嗔恨,所有三门都安忍,对好坏众生谁所作的大小损害,全部都能安忍。不是精勤于少许波罗蜜多、少许乘而精勤于所有波罗蜜多圆满一切乘道果功德,大乘的精进是形成、生起一切善法或功德源泉的精进。菩萨虽然得到四禅四无色定的禅定,但并非转生无色界,因为于无色界不能圆满佛陀之法及成熟有情,所以转生到色界与欲界,尤其投生到欲界后行持广大圆满资粮、成熟有情。远离方便智慧任意一种对菩萨来说都是束缚,因此以了知诸法空性的智慧、大悲心依靠四摄事成熟有情,这两者双融即是具足方便的智慧,这就是诸位坚稳菩萨如理真实行六度。关于此理,《圣宝积经》中也云:“不求异熟之布施、不住一切生世之戒律、不嗔一切众生之安忍、真实摄集一切善根之精进、不为无色界所染之禅定、具足善巧方便四摄事成熟之智慧。”

  庚九、退失与胜进法之差别:

  贪受用有失,我慢及享乐,

  著味及分别,坚稳退失因。

  当知住彼等,对治之菩萨,

  遮除退失故,胜进具缘法。

  安住于什么退失六度、安住于什么增长、增进波罗蜜多的差别法:安住于真实加行的那些菩萨,退失六度违品,如上弦月般增长对治法,宣说其减增差别。其中退减是指,如果贪恋欲界的受用,则不能布施,由此从布施度中退失。同样,有破坏、失毁细微戒条,则从戒律度中退失。对亲教师、轨范师及有功德的行者有三门不敬的我慢,而不堪忍恭敬,从安忍中退失。处于贪著纵情享乐之边,从精进中退失。耽著禅味而从静虑度中退失。耽著实体法的分别从不缘相状的智慧中退失。以上六种是坚稳菩萨退失六度的因。

  第二胜进法:应当了知,安住于这些的对治即不贪受用、不失戒律、无有我慢、不贪享受、不著禅味、于法不分别相的菩萨遮除退失品的缘故,是增上六度的胜进具缘者的法。

  庚十、形相与真实性之差别:

  显示与诈现,外貌显庄严,

  如是暂时行,身语似寂静。

  圆满通言辞,彼等离修行,

  说为菩萨众,非净真实相。

  从真实六度中退失而仅持形相,即口头说布施内外事物实际不布施,当面布施背后取受等,伪装布施,显示成布施相,只是布施度的形相。平常造所应防护的罪恶,但在他人面前诈现守戒。虽然对他人不安忍有嗔恨,但表面假装安忍,身体容颜显得庄严,语言显得柔和。本来平时无有精进但在大众中等暂时精进而行。身体住于静处,显得似乎寂静,断除言语似乎寂静,虽然安住但心不住禅定而徘徊于散乱中。虽然无有善加了知三乘法义的智慧,但以相应知道一些声明或因明等内容耽著词句,表面显得似乎圆满通达理非理是非等众多言辞,并且在愚者群体中宣讲,即是智慧的形相。那些远离如理修行六度之义,即称为菩萨非清净真实六度的相似形相。

  反之上等行,彼等真实性。

  真实波罗蜜多是指,遣除上述非真实形相的六法,真实布施至无倒了知法相的智慧之间上等行持的那些波罗蜜多就说为无伪真实性。为此,菩萨不是行持诈现形相的虚伪波罗蜜多,而是无有诈现无有欺惑真实行持波罗蜜多的功德如同纯金般。由此可知从功过的角度宣说是为了说明不杂那些过患的对治功德。

上一篇:NO.9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