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0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5-03-06

  NO.10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五、功德品=己一、修行功德+己二、赞叹之功德

  己一、修行功德=庚一、稀有功德(371)+庚二、非衡有(372)+庚三、平等心(373)+庚四、饶益(374-376)+庚五、报恩(377)+庚六、希求(378)+庚七、不唐捐(379)+庚八、真实行(380)+庚九、退失与胜进差别(381)+庚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382)+庚十一、调伏(383)+庚十二、授记(384)+庚十三、决定(385)+庚十四、无疑所为(386)+庚十五、恒常所为(387)+庚十六、首要所为(388)+庚十七、说法安立

  庚十七、说法安立=辛一、所说法之差别安立(390-394)+辛二、遍知其义安立(395)+辛三、菩萨无量功德安立+辛四、如是说法之果安立+辛五、摄大乘法安立

  39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十七辛二、遍知其义安立;

  名事相互间,寻求为客性,

  于此二假立,寻求唯此性。

  一切不得故,真实四种智,

  诸地坚稳者,能成一切利。

  束缚之所依,受用种子因,

  心心所及依,有种而束缚。

  前存相状法,本性而住相,

  悉灭具慧者,获得大菩提。

  缘于真如智,断除能所取,

  现前习气身,具慧能灭彼。

  缘于真如智,修相无异体,

  现前有无义,名驾驭分别。

  凡夫障真性,普现非真实,

  菩萨遣除彼,普现真实性。

  不现实无有,显现真实有,

  彼即为转依,随行名解脱。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01-111     2018年05月03日

  这里说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明天有《经庄严论》的课,这是一个事情。

  第二件事情,女众这边,那天报名给藏觉母教汉语和英语的道友,待会儿要选一下。至少也要发心两年,报名的人如果能坚持发心两年,待会十点钟的时候,到二楼来一下。要了解一下大家的状况,选一两个人给藏觉母教汉语和英语。

  第三件事情,开始讲课。(众笑)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大家为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之后,大家如理如法地听受。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获得人身,能够听闻大乘佛法,仅仅这一点,就非常有意义,也是极其难得的,我确实是经常这样想的。

  以前讲的《佛说无量寿经》[注1]当中,有一个教证,不知道大家记住没有。“如来兴世,难值难见”,佛陀来到世界,是非常难得的;“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佛法也是难闻的;“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也是非常难得的。

  讲《佛说无量寿经》的时候,再三讲过,第一个佛陀出世难得,我们虽然没有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但是遇到了如来的教法;第二个佛法非常难闻,我们在有生之年当中,有听闻佛法的机会;第三个善知识难得,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大乘的善知识。

  在内心当中,认为机会很难得的话,就会珍惜;如果觉得无所谓,这样的事情多的是,在生命当中,就不一定非常重视。

  听闻佛法,如理如实地修行,是非常难得的。也就是说,依止善知识后,光听了法,还不行的,还要如理如实地修行、行持,这很重要。我们有了这样的难得心,继续学习《经庄严论》。

  《经庄严论》的有些道理,不是大家平时了解的道理,大家没有在这方面串习过的,可能不是很好懂。不像讲《前行》,大家基本上都能听懂;《入行论》中除了第九品《智慧品》以外的内容,都比较好懂。

  难懂,也是很好的,因为有些人很傲慢。遇到难题的时候,看自己的智慧能不能穿越,能不能解释得非常圆满,可以观察到智慧的深度。

  修行大乘法的功德,有十七个科判,现在讲到了第十七个科判。又分为五个科判,其中第一所说法之差别安立,已经讲完了,今天紧接着讲第二个法义的安立,讲这个道理。

  菩萨非常精通所说的四种安立,而为众生宣说佛法。寻求、了知的法义或法相是什么?寻求名、寻求义或事、寻求本性假立、寻求差别假立,总共有四种法。

  凡夫地的菩萨,信解行地的菩萨,都是依靠这四种方式,得到万法真相的。怎么知道?什么是寻求名?什么是寻求事?什么是寻求本性假立?什么是寻求差别假立,这四个分别是什么意思?我们分别讲。

  第一个,什么是寻求名?

  知道任何一个法都有名称,比如说瓶子也好,氆氇也好、房子也好、电脑、手机等等,有很多名称,叫做寻求名。

  先知道名称,最后用智慧观察的时候,名称是空性的、不存在的,这叫做名的真相,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什么是寻求事、意义?

  瓶子是做什么的?瓶子是装水的;氆氇是做什么的?是我们穿的;电脑是干什么的?电脑里面储存很多资料;手机是干什么的?可以给别人打电话、发微信等等。通过事物的作用来讲它是做什么的,在事物自己的本体上具有的特点,这叫做什么?叫做寻求事。

  当然名言当中,事物是存在的;但是胜义当中,事物也是空性的、不成立的,这是寻求事,也可以说是寻求意义。

  第三个,什么是寻求本性假立?

  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比如说水有湿性的特点,火有热性的特点,瓶子也有跟其他事物不同的自相特点,这叫做事物的本体。

  这种本体,用智慧观察的时候,瓶子是由瓶口、瓶腹、瓶底组成的,再细分都是由微尘组成的,最后微尘也不成立,这叫做什么?本体假立。

  第四个,什么是寻求差别假立?

  瓶子也好,氆氇也好,是无常的,是空性的,是生灭性的,是有为法,是有漏法等等,这些差别法是一切法的总相,这叫做事物的差别。

  瓶子的生灭也好,瓶子的无常也好,瓶子的干净和不干净也好,这样的差别,用智慧观察的时候,也是不成立的,只在假立当中存在,这叫做什么?寻求差别假立。

  这里的寻求,意思是对事物进行分析。这四种法,简单跟大家讲了一下。

  辛二、遍知法义安立:

  名事相互间,寻求为客性,

  于此二假立,寻求唯此性。

  这个颂词可能稍微难懂一点,简单跟大家讲一下。讲完这个以后,后面的部分就不是特别难懂。

  “名”,指事物的名称,所谓的柱子、氆氇。

  “事”,指事物的本体,意义是装水的大腹器具及毛线组合成可穿之物。

  “相互间”,凡夫人将名称执为意义,将意义执为名称,执著名义本性相联。

  因明《量理宝藏论》[注2]中讲,世间人把名字与意义混为一谈、总相与自相混为一谈。比如一说瓶子的时候,把瓶子的名称跟能装水的事物,这两个混为一谈。

  “寻求为客性”,具慧者思量,名称与事物相互之间,是暂时以分别念将意义假立为名称,暂时以分别念将名称假立或思择为意义。某种名称对于观察某种意义也是必不可少,因此仅是为了暂时表示而安立,实际名义并无本体相属。

  名字与事物只不过是互相观待而已,两个都是客尘性的、假立的,是暂时性的,不是长期性的。如果是长期性的话,名称和事物,这两个永远都不可分割。

  比如瓶子是名称,装水的东西是事物,这两个有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呢?没有的。如果有不可分割关系的话,瓶子打烂了以后,它的名字也要同时消亡。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瓶子已经打烂了,但是它的名称还是存在的。

  再比如天授、慈氏是两个人的名称,这两个人已经死了,但是他们的名称,依然是可以存在的。如果名称与人完全是一体的话,人死了,他的名称也应该没有了。

  再比如一个人没有出家的时候,有一个俗家的名字;当他出家后,有一个法名某某师。这个人的名称已经改了,但是本体并没有改。只不过换了衣服,头发没有了。本体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而名称改变了。

  这里寻到的是什么呢?名和事两个之间,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什么原因呢?名称是假立的,是众生的分别念安立的,没有实质的东西;名称所表示的事物,也是假立的,瓶子也好,柱子也好,详细观察它的本体,都是不能成立的。

  “于此二假立”,本性假立跟差别假立之间,一个是从自相层面来讲的,一个是从总相层面来讲的。

  本性假立的话,火的热性、水的湿性,这些都不是共有的、是自己独有的自相,真正用智慧观察的时候,本体是得不到的。

  差别假立的话,一切法均是以无常、苦、有漏无漏等差别分而安立,真正用智慧观察的时候,这些差别也是得不到的。

  “寻求唯此性”,本体与差别这两种假立,寻求到也仅是暂时性假立。

  名义是暂时以分别心衔接起来假立,如果分析假立义,则所谓“瓶子”并无一个整体的实体,是由瓶口、瓶腹等部分而假立,部分也可剖析到极微之间,以方分破析,则差别也不成立,如是以本体及差别假立的任何法都只是以名称假立,并无实际的本体,唯是假有。

  这一个偈颂,让我们知道名和事、本体和差别所摄的法,都是假相而已,去寻找的话,都是找不到的。

  《大乘密严经》里面有一个教证,“分析至极微,空名无实物,极微不可得,诸法亦如是”,如果分析最细微的极微,实际上不是实有的。没有观察的时候,最小单位的微尘,最小单位的无分微尘,最小单位的夸克等等是存在的;真的去观察的时候,名称也是不成立的,名称所表示的事物也是不成立的;从自相上、总相上,去观察的时候,确实是得不到的。

  众生真的很可怜,始终把名和义混为一谈。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反而执著为有。有些假相是比较粗大的错觉,名和事之间的假相是比较细微的错觉。

  粗大的错觉是什么?我以前听过一个故事。

  有一个寺院里面有一头驴,它要经常拉磨、做工、干活,非常想到寺院外面看一看。

  机会来了,有一天寺院里面的僧人带它到山下驮东西。回来的路上,好像人人都对它特别崇拜,向它顶礼膜拜,为它恭敬让路。它想,我原来只想在寺院里面干一辈子活,没想到我是很了不起的,这么多人给我让路,对我很好。他就生起了傲慢心,回来之后,不愿意拉磨了,也不听话了。后来僧人也没有办法,就把他放了。

  它在下山途中,碰到办婚事的队伍。它认为,人们敲锣打鼓是来迎接它的,就没有让路,一直在路上傲慢地站着。人们很不高兴,用棍棒、石头狠狠地打它,它只好逃回寺院了。

  它问僧人们:“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人们都对我很恭敬;我第二次去的时候,人们都不理我,把我打得奄奄一息,为什么人们喜新厌旧呢?”僧人们说:“你第一次去的时候,你的背上驮着佛像,所以人们向佛像顶礼。人们不是对你顶礼的,你搞错了。”

  这说明什么呢?驴以为人们崇拜自己,实际上人们崇拜的,是自己背上驮着的东西。在复杂的生活当中,很多人跟愚蠢的驴是一样的,分不清楚名和事,经常搞错。

  一个人拥有名声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崇拜他。这些人崇拜的是名声,而不是他。不能认为“我很了不起”,因为一旦没有名声的时候,就没有人崇拜了。

  一个人相貌端严的时候,很多人会崇拜他。实际上不是对他崇拜,是对他的相貌庄严很崇拜。一旦美貌消失,他们是不会崇拜的。明星特别出名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喜欢他,想见他,想与他合影。一旦这个明星一落千丈,那谁都不愿意理他,连跟他照个相都害怕,“到时候,别人可能会说我的,我还是离他远远地坐着好”。

  同样的,有财富也好,有权力也好,别人会崇拜的;一旦没有了这些,别人就不会崇拜了。有人对你好的话,是对你的钱财、对你的相貌、对你的权利、对你的名声、对你的特长好,不是真正对你好,因为你一旦没有了这些,就对你不好了。

  世间当中,名和事之间的错觉是常有的。通过细微观察,懂得这些道理以后,能够了解现实生活的真相。

  这是讲的四种寻求,世俗当中有各自的特点,胜义当中了不可得,这就是真相。

  在闻思的过程当中,大家对每一个颂词、每一个道理,要知道真正的本意,而且要有一些感受,这样才不容易忘掉。如果没有感受,只是字面上划过,很快的时间,就可能无影无踪了。

  一切不得故,真实四种智,

  诸地坚稳者,能成一切利。

  “一切不得故,真实四种智”,这个前半颂,说明了遍知的法相。

  信解行地的人寻求上面的四种法,在见道生起四种遍知。名也好,义也好,本体也好,差别也好,这四种法均不可得的缘故,生起真正如实了知的四种智慧。

  什么样的四种智慧呢?

  第一种,具有寻求名,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世俗当中,名存在;胜义当中,名得不到。

  第二种,具有寻求意义或事物,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世俗当中物体的本体,比如瓶子和氆氇的本体,能得到;但是胜义当中,真的得不到。

  第三种,具有寻求自性或本体,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

  第四种,具有寻求差别,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

  什么样的四遍知呢?

  第一遍知,了知一切名称,无实、空性,了不可得。

  第二遍知,了知瓶子等一切有实法,无自性、空性,了不可得。

  第三遍知,了知有实法各自本体或自相,无自性、空性,了不可得。

  第四遍知,了知其差别生灭等法,无自性、空性,了不可得。

  这四个法,胜义当中都得不到,世俗当中都能一一得到,如梦幻、如阳焰、如芭蕉一样的,现而无自性。

  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虽然用胜义谛观察的时候,真的不存在,但是因为没有断习气,一会儿仍然显现成实有的东西。

  我们通过中观的观察,还是有一些觉悟的,稍微有了一点点接近胜义谛的智慧。有的人在课堂上学得很不错,闭着眼睛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或者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虚空,安住在心如虚空的境界中。

  可是等会下课以后,有些道友故意害他、故意打他,他刚才的空性境界全部都没有了,马上出现了嗔恨心。“你打我的话,那我也打你,我们要不要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比一比”。(众笑)

  以前读书的时候,在课堂上有些同学不和,经常约时间打架。“下课后,你敢不敢跟我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一般是有树、墙壁等标志物的地点。“好好好,到那个地方比一比”,“不要拖呀,不然说明你没有胆子,你是胆小鬼”。

  我现在对读中学和读小学的地方,没有什么学习的印象,只有打架的印象。当时打架,约过很多有一棵树、一个石堆等标志性东西的地方。下课以后直接去,下一堂课就干脆不上了,一起打架。(众笑)

  我有一个同学叫索朗扎西,我们两个去打架。我穿着皮袄的衣服,他也穿着皮袄的衣服,两人在树林里打架。我手里拿着一块石头,他手里也拿了一块石头,各自拉着对方的头发。我在他的皮袄衣服上打一下,他也打我一下;我使劲拉一下他的头发,他也使劲拉一下我的头发。一个下午,既不敢特别狠狠地打,也不愿意放手。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约定,“同一时间,一二三放,好吧”,然后我们就各自回去了。因为头一下午都被压着,吃晚饭的时候,好像都没办法抬起来。

  前几年,有一次开同学会的时候,我问他,你记起那次的经历吗?他说,很不好意思。这是打架的第一品终,那个时候,这样的故事比较多。(众笑)

  那时候我们没有学中观,如果学了中观,就不会约时间打架了。一地菩萨的话,更不会有这样的。

  “诸地坚稳者,能成一切利”,这个后半颂,说明遍知的作用。

  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坚稳菩萨因为四遍知,证悟了四种事完全是空性的,所以能承办一切自他二利。没有什么烦恼,利他心、菩提心非常强烈,做这些是很容易的。

  我们很希望成为真正的菩萨,自相续没有什么烦恼的话,所作所为经常会得到白法神、空行护法的帮助,真实语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恭敬。

上一篇:NO.10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5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