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0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5-03-27

  NO.10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369-407,20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六、行地究竟地品=己一、菩萨之相(409)+己二、受生之理(410)+己三、住地之理+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宣说+结尾

  己三、住地之理=庚一、略说(412)+庚二、广说

  庚二、广说=辛一、地之法相(414)+辛二、行者+辛三、学处+辛四、蕴+辛五、成就+辛六、得地之相+辛七、释词+辛八、获得

  41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二、受生之理;

  承许具慧者,以业以愿力,

  以及等持力,自在而投生。

  41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住地之理)分二:

  41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一、略说;

  法相人学处,蕴及成就相,

  释词与获得,安住即地者。

  41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二(广说)分八:

  41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二辛一、地之法相;

  殊胜证空性,诸业不虚住,

  安住于禅乐,其后生欲界。

  复次菩提分,回向于轮回,

  内心无烦恼,成熟诸有情。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06-111       2018年06月22日

  今天讲《经庄严论》。讲《经庄严论》之前,讲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下一周的课,星期一和星期二讲《维摩诘经》;星期三没有课;星期四和星期五讲《经庄严论》;星期六,现在还不知道,也许讲《孝经》,也许讲《胜道宝鬘论》。愿意听课的人,要稍微关注一下。不是我没有原则,有时候有些事情定不下来。下一周,就是这样的。

  第二件事情,课程的音频和视频,如果顺利的话,会有的。但时代都是无常的,以后如果一个平台没有了,可能会寻找另一个平台。大家不要守株待兔,一直站在一个树桩旁边守着。

  如果没有视频,可以听音频;如果没有音频,依靠光盘来听;如果没有光盘,依靠VCD、CD、磁带,开玩笑的。每个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要有很多方面的智慧。以前我在上师如意宝和其他善知识面前听课的时候,经常应用各种方法来听受。这一点,我跟大家讲一下。现在这边也没有什么不行的,但是有时候跟大家提一下,好一点。以前讲《入行论》的时候,也讲过;讲《大圆满前行》的时候,也讲过。

  对法,自己要有强烈的意乐。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二件事情。

  第三件事情,“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孝经》里面讲的,以天的光明,地的利他,还有智悲的爱,顺应天下的所有众生。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日月标志上,有太阳,有月亮,有大地。十多年前,就跟大家讲过。现在大家有了这个标志,等会儿,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僧众也发愿,我也发愿。

  我们发愿,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只要是太阳月亮的光照耀的地方,我们利他的心也能照耀到;只要是大地遍及的地方,我们利他的心也能承载万物。

  太阳和月亮和大地,谁也不能说“是我的”,东西方任何地方,大家都需要光明和大地。一两千年前的传统文化中就讲了,“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上面有蓝天,下面有大地,中间有人类和众生,这些依靠因缘可以和合,天地合一,人天合一,天地人和。

  这是发心的标志,僧众、护法神以后会经常加持有这个标志的众生。如果活着的话,让他事业顺利,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心情快乐等等;如果不在世的话,加持他转生的地方,能遇到大乘佛法,遇到殊胜的善知识,行持善法,证悟究竟法相,利益无量众生。

  学会的人,院寺这边的人,接待的人,我想给;其他的藏地寺院、学校,没有必要给,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意思。

  这是吉祥标志,天地合一的吉祥标志,生生世世一切吉祥,人和众生都可以赐予。这是今天跟大家讲一下,每个人都喜欢吉祥。(众鼓掌)

  开始讲《经庄严论》。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托嘎雪山宝藏颈         圆诸功德喜乐园

  二义精藏瑜伽士         祈祷龙钦绕讲贤

  心显文殊师利智        勤学普贤行愿义

  持佛佛子事业者        祈祷文殊上师足

  自大圣境五台山        文殊加持入心者

  祈祷晋美彭措足        证悟意传求加持 ​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如理如法地谛听。

  希望佛教徒的信仰,是如法的。如果信仰跟经典和论典的意思不太相合,那么这种信仰就是不太合理的。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信仰,不是正信,甚至是迷信。

  《大圆满前行》当中是怎么讲的?《入行论》里面是怎么讲的?佛陀第一转法轮的经典里是怎么讲的?与经论意思相合的行为,才是如法的。现在很多佛教徒,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定要让自己的行为和原则,要么与有传承的、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的教言相合,要么与诸佛菩萨的言教相合。以后各个地方的修行和闻思都要如理如法,什么叫做如理如法?大家应该清楚,这一点,要注意。

  今天讲《经庄严论》的《行为究竟品》,前面讲了,菩萨有在家身份和出家身份;今天讲菩萨转生有四种方式,这是很重要的。

  承许具慧者,以业以愿力,

  以及等持力,自在而投生。

  “承许具慧者”,具慧菩萨的投生、受生之因有四种,一个是依靠业力而投生,二个是依靠愿力而投生;三个是依靠等持力而投生;四个是依靠自在力而投生。

  “以业”,第一种以业力投生。住信解行地者,也就是资粮道、加行道,甚至还没有入资粮道,刚刚发菩提心的人,大多数投生都是由业力的因而投生。这些人没有特别强大的愿力,也没有等持力和自在力,主要是依靠积福德资粮的业,比如说供养僧众,修五加行,依靠善业的力量,而转生到利益自他的地方。

  比如我发愿下一世转生为人,今生当中我行持清净的戒律,积累了很多资粮。下一世,依靠这些善业的力量,我转生为人。

  并不是发了愿,就一定能如愿投生的。《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当中,(师背诵藏语)“诸法因缘生,住于意乐上,何人发何愿,彼等定成就”,以前在《前行》当中引用过,翻译有点不同。意思就是说,因为一切诸法都是依靠因缘产生的,全部安立在意乐上,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人,发了什么样的愿,都能成就。虽然有这种说法,但是在凡夫地的时候,这有一定的困难。

  现在一些所谓的转世活佛,要么是通过积累资粮,以业力而转世的;要么是一地菩萨以上,以愿力而转世的;要么是依靠等持力或自在力而来。这些都是有一定困难的,转世实际上也不简单。

  我们这里转世的人比较少,不然可以用经和论来问问,“你是转世活佛的话,那你是以业力而来的,还是以愿力而来的?还是以等持力或自在力而来的?如果说是以业力而来的,那你肯定没有得地,你积了什么样的业,才来到人间的?如果说是以发愿而来的,你肯定是一地菩萨以上,有很多功德”。所谓的转世,说起来很好听,实际上,自他都有一些困难,不是容易的。

  这是第一个业力而转生。

  “以愿力”,第二种以愿力投生。第一地菩萨、第二地菩萨以愿力投生,他发愿,我要到地狱,恶鬼,旁生,人间,天界度化众生。

  比如佛陀在因地为人药王子[注1]时,他发愿医治众生顽疾。母亲从怀孕起,所触碰的病人,都能痊愈;他出生后,以接触的方式,赡部洲所有病人均得以康复痊愈;他圆寂以后,骨灰也能治愈疾病。

  现在有些虹身成就者的遗塔、我们的坛城,因为有高僧大德、法王如意宝的发愿力,有些病人转绕的话,对健康应该是有利的。

  再比如菩萨在饥荒的时候,发愿转生为若和达鱼[注2],或者转生为大象[注3],给受饥荒的人食用。

  一地、二地菩萨以发愿力,转生于地狱、饿鬼、旁生、人类。他在人群当中的时候,凡夫人根本看不出来,他是菩萨。他就像特务一样,能潜伏十几年。他的所作所为,跟凡夫人一模一样的,也有烦恼,吃不好,穿不好,谁都觉得他是内部人。只有到了一定的时候,才知道他是菩萨,正在以各种方式度化众生。

  《普贤行愿品》中讲,第一地菩萨以后,才能如实圆满、如愿以偿。而凡夫人依靠信心发的愿,并不能百分之百成就。这一点,要懂得分寸。前面讲了要解甚深密意,有些是引导众生的方法,有些是直接讲很深的道理,大家应该明白。

  以前讲《中观庄严论释》[注4]的时候提过,一地到七地之间,要么以等持力,要么以善巧方便、愿力、大悲力投生;清净三地的时候,全部以自在力而转生。当时还阐述了《经庄严论》的观点。

  我八五年刚来学院的时候,法王灌了一个列绕朗巴密法的顶以后,开始讲《中观庄严论释》。那时候刚刚遇到系统的佛法,闻思非常欢喜,每天都对每一个问题进行特别深入地学习修行。现在我看到《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还觉得它与自己有不解之缘,这部论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刚出家的时候,在德巴堪布面前得到了《前行》。后来到了佛学院,听到的第一部法就是《中观庄严论释》。后来给大家传讲了这部法,但是讲得不是很好。当时没有什么网络,讲得比较随意。我在上面讲的时候,下面有一大群人在睡觉。那种场面,基本上都不用备课,这是刚开始我们的前弘时期。(众笑)

  以前来到学院的人,几乎没有分别念。有一个女众叫多吉措,是最早期的佛教徒,现在不知道在哪里,在人间还是在刹土?有一天她说,“堪布,堪布,我求你,你可不可以好好地备个课?这么多人听课,你不备课的效果一点都不好”,我说,“什么这么多人,只有十几个人,也不算很多人”。(众笑)

  这是第二个以愿力转世。

  “以及等持力”,第三种以等持力投生。从三地到七地之间的菩萨,依靠等持力,获得了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他们的禅定很殊胜,获得第四禅后,他们完全可以转生到色界,但是他们投生欲界,度化地狱、饿鬼、旁生、人类的众生,如愿以等持力受生。

  在人世间当中,菩萨的心是很稳定的。《入行论》中讲,“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他们不会一会儿就烦恼痛苦。菩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特别心烦意乱,一会儿心情不好,一会儿身体不好,不会这样的。

  很多人没有一点禅定力,今天想得好好的,今天做得好好的,明天完全都变了,判若两人。“昨天这个人是那么好,今天为什么这么难看?态度完全变了”,欲界众生的这种行为,也不奇怪,因为有业力。昨天呈现的是一种业力,今天另一种业力成熟了而呈现出来。不断有因缘输送不同的业力,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情绪变化,这是情有可原的。

  “自在而投生”,第四种以自在力投生。安住八地、九地、十地,清净三地的菩萨有示现转生某某处的自在,因此承许是自在投生,他们也以化身示现从兜率天入胎等,示现种种投生。

  得到八地以上的菩萨,获得了十种自在[注5],寿自在、定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投生自在、愿自在、信解自在、神变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第一种寿自在:如是获得成就身智,于不可言说又不言说劫中加持寿命故尽得寿自在。在任何地方,待多长时间都没问题,长久住世,想离开,就离开。

  第二种定自在:趋入极证悟等持之智慧故得定自在。心如如不动,在哪里想入定,非常随意。

  第三种资具自在:真实示现由众多饰品装饰庄严一切世界之加持故得资具自在。能出现任何资具、用品,不需要网购。

  现在我们这里的觉姆和喇嘛还是很不错的,连汉语都不懂,就会网购。如果没有人民币,就没办法自在;如果有人民币,出行也好,住也好,吃也好,都比较自在了。所以有些人认为,要资具自在的话,就要获得“古儿木”。“古儿木”是什么?是藏语“钱”的意思。

  第四种业自在:示现业如时成熟之加持故得业自在。

  第五种投生自在:示现投生一切世界故得投生自在。

  第六种愿自在:随意于某佛刹某时真实示现成佛故得愿自在。

  第七种信解自在:真实示现一切世界遍满佛陀故得信解自在。

  第八种神变自在:于一切佛刹真实示现神变故得神变自在。

  第九种智自在:真实示现如来之力、无畏、佛不共法、相好及真实成佛故得智自在。

  第十种法自在:真实示现无有中边之法光明故得法自在。

  信解行菩萨大多数是以业力投生的,也有以愿力投生的情况,是极少数的,发愿非常强烈,即使没有得地,也可以依靠发愿力投生;入一地二地者大多数是以愿力投生;三地至七地间以等持而投生,清净地获得十自在者自在投生。

  如是菩萨以投生四因而受生种种生处时,心有下品、中品、上品清净是由地的次第所成。

  转世不是很容易的。有些人说,“上师,你要长久住世,千万不能走”,但是上师到底有没有自在力?没有自在力的话,他想走也走不了的。弟子不和,经常威胁,“我要走了”,实际上根本走不了,很痛苦的。(众笑)

  真正生死自在的菩萨,有随时离开、随时安住的能力。除此之外,一般的凡夫人,一些所谓的上师也好,高僧大德也好,应该是随着业力而来的。有些上师想安住,但是寿命尽了,即使弟子们给他念住世文,也许起不到什么作用,很快就离开了。以前上师如意宝在显现上说过,我肯定不能生死自在,但是我通过供养僧众等善业,延长了寿命。

  在座的道友,不要认为自己能够生死自在,把东西全部都处理了。过一段时间,没走掉,又借钱重新买东西,这样有点麻烦。不能生死自在的人,不要装着生死自在。

  生死自在已经是八地菩萨以上了,看看《入中论》里面讲的八地菩萨的功德,一刹那当中,能震动多少个世界,度化多少个众生,很了不起的。

  佛教徒要按照经论里面讲到的内容,分析自他在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他说的观点,只不过是他的分别念而已,在佛教经论里面,没有这样讲过。而且有些地方,甚至跟佛经和论典里面说的恰恰相反”。为什么需要闻思?如果没有很好闻思,就不懂佛教道理。

上一篇:NO.10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