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
人药王子
久远之前,有一自在部国王,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当时赡部洲疾病流行,而王妃恰巧在此时怀孕。但让众人深感惊奇者乃在于,王妃从怀孕这日起,凡身体任何部位所触碰之众生,无论患有何种疾病都能得以治愈。
九月怀胎,一朝分娩。当王子降生后,刚来至人间就响亮说道:“我能治愈一切病患。”此时整个赡部洲龙、天均说道:“此王子乃为人中最好之妙药。”此话传出后,众人皆称其为人药王子。
多有臣民将病人带至王子前求其诊治,王子只需用手等身体任何部位与病者接触,即可治愈患者一切疾患。以此种方式,赡部洲所有病人均得以康复痊愈。
人药王子住世一千年后去世,在其逝世之后,众病人都痛苦说道:“以后又将赖谁医治我等病若?”众人后在将王子遗体焚烧时发现,焚烧所剩之骨灰若敷于身体病变部位,亦能治愈一切病痛,人们随后就广泛称颂人药王子之骨灰也能治愈疾病。众人在用完王子骨灰后又发现,焚烧王子遗体之地,其上所有灰尘亦可医治众生顽疾。
当时之人药王子即现今之释迦牟尼佛。其他本生传中记载有被称为众生药之王子,其公案也与本公案大致相同。众生药王子沐浴过后之洗澡水,或吹过其身之风,只要能与病者相触摸,都可治愈一切人众所患恶疾;甚或众生药王子居住地之净水,亦能令患者完全康复。
时至今日,人们如若听闻他们名声,依然可凭此根治众多疑难杂症。
[注2]《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大象舍身救人:
另外,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于印度鹿野苑为莲花国王,他对一切众生均如母对独子般慈悲爱怜,且经常广行种种布施。当时因风雨不调,国中民众普得浮肿怪病。莲花王对疾苦众生颇生悲悯,立即召集所有医生为国人诊治,但历经多时仍不见民众疫情有所缓解。众医者均道只有若和达鱼肉方能对治此病,除此之外,别无任何良策。
国王即刻遣人多方寻找,但几经周折也无任何收获。后有一次当国王外出时,病人团团将国王围拢,且哀求道:“万望国王救我等性命,令我等摆脱疾病折磨。”国王闻言悲心顿起,且因难过、愧疚而流下伤心泪水。他心里想到:我不能解除众生痛苦,要此国王头衔又有何用?思虑及此,他便将自己所有财富全部布施一空,又将王位让与大太子,同时在亲友及众人前猛厉忏悔。国王还对王公大臣多加赞叹以令其生欢喜心,且数数安慰可怜病者。自己又亲守八关斋戒,并于王宫顶层以香、花供养十方诸佛。最后,莲花王面向东方发愿道:“我亲眼目睹身染疾患众生惨不忍睹之可怜情状后,愿以舍弃我自己生命之真实力,入于多西大河中,变为若和达鱼。”说完就从王宫直接跳入多西大河中。
国王入水后立即死亡,并马上转生成若和达鱼。诸天天人随即四处宣布:“多西大河里有若和达鱼,它之身肉实为长期罹患浮肿病病人真正甘露。”听到消息后,人们争先恐后手执利刃前往河中割取若和达鱼肉。已变成鱼之国王,对食己身肉之众生满含慈悲,他边流泪边充满信心地想到:如我血肉能对众生有利,此则为我最大获益。国王如是于十二年中以自身血肉满足众生治病之需,并以此而令自己安处无上菩提之道,且毫无退转。
待全部医好众生疾患后,若和达鱼开口说道:“嗟!你们理应谛听:我本是莲花国王,我为你们才舍弃自己生命变成若和达鱼身,你们均应对我行持起欢喜之意。一旦我获无上圆满菩提果位,我必将你们都从轮回疾病中解脱,且安置你等皆处于最究竟圆满涅槃。”听到国王满腔赤忱话语,新国王、王公大臣与民众皆以鲜花等各种供品进行供养,且共同发愿道:“广行令人难以置信行持之国王,待你成佛时,愿我等皆能成为你声闻弟子。”
[注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
大象舍身救人
久远之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此国王以大慈悲心治理国政,但却横遭五百大臣诋毁。国王听到消息后不仅不生嗔心,反而对他们生起悲心。国王心想:若我执政有不合理之处,不如干脆将这五百人请出国门,请他们另觅圣主。于是国王没有加害他们,只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
这五百人来到某一荒凉沙漠岛上,众人无水解渴,各个口干舌燥、痛苦万分,大家都失声痛哭起来。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为一只大象,就生活于此沙漠地带。它听到哭声后,急忙用鼻子卷起泉水带来给这些人解渴,又让五百人骑于自己身上到一深山里猛喝一顿,还引领他们自由自在吞食水果。最后大象告诉众人道:“此山后面有一山,在其山脚下有一只大象尸体。你们要走过此荒岛必得准备充足水果,否则肯定无法通过。故而你们可用此大象内脏、肠子等物以为食粮,同时还可将水果装进已被掏空之大象身躯,以备穿行荒岛之需。”
大象说完即向山顶爬去,并发愿道:“我已将此等可怜众生从危险境地中救出,为彻底拯救他们,我愿舍弃自身生命。愿我成佛后,也能将他们从轮回荒野中救度出来。”大象边发愿边爬到山顶,然后纵身一跃、跳下悬崖。
众大臣按大象吩咐来至山脚下,果然发现一具大象尸体。众人悲哀不已地说道:“昨日赐我们以水果、甘泉、并进而赋予我们生命之大象,正是这只死象。此象对我们恩德极大,我们如何能触摸其身体?一旦摸到,恐我们双手都会烂掉。”五百大臣于是皆不敢用手去碰。
净居天天人看到后便告诉众大臣说:“此大尊者乃为你们而舍弃生命,你们理应按其所说行事,如此才会使他愿望得以满足。”大臣们听到后就忍悲含泪取出大象内脏、肠子等物,并装进水果、草叶等,然后对大象尸体恭敬供养。
五百人后凭此大象尸体安然走过荒野之时,众大臣一起发愿道:“愿这只大象成佛时,我们也能从轮回旷野中得到解脱。”众人一边发愿,一边离开此地。
[注4]《中观庄严论释讲解》116-128讲记:
一地菩萨以上已经现见真谛,从此以后不会再有怀疑等颠倒增益,这时虽未断除所有的俱生烦恼障,但依靠这种烦恼会不会转生呢?不会转生。《现观庄严论》中,对一地到七地之间的烦恼用了执著、所取等非常多的代名词。表面看来,一地菩萨甚至五地、六地的菩萨怎么会有这种分别念呢?实际上,这种分别念和现象不会变成堕入轮回的因。就像毒蛇已经拦腰折断,再不会起来一样,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虽然有烦恼障,但以此不会转生恶趣。
《宝性论》云:“与圣道相系,摧毁坏聚见,修道智所断,说为如褴衫。”与一地菩萨以上的智慧相系的缘故,转生轮回的一切萨迦耶见必定会断除。依靠一地到七地之间的修断,绝对不可能再度转生轮回,就像扔在尸陀林的破烂衣服不能再次使用一样。一地到七地之间,菩萨相续中似乎仍有烦恼,但是根本不存在真正自相的烦恼。
很多人平时经常会问:菩萨到底有没有烦恼?如果有,是以什么方式表现的?以前讲其他论典的时候提过,《中观庄严论》中对这方面有详细分析,现在大家已经遇到的时候不要不闻不问,随随便便就过了,这样不合理。学到任何一部论典的时候,将自己的心一直专注在上面,这样对你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真正获得一地菩萨以上,就再也不会依靠自己的业力、烦恼等因缘转生于不清净的世间。可是,以大悲心的驱使,诸佛菩萨会在众生面前示现胎卵湿化四种转生的方式,表面看来,他们在世间上以人的形象或者旁生等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实际并非以业和烦恼的力量而转生,应该是以悲心来度化众生的。
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转生方面,藏传佛教的有些高僧大德之间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格鲁派的甲曹杰,他说一地到七地菩萨之间,也有以烦恼障转生的情况。荣敦大师在有些注疏中说:虽然无有烦恼障,但以烦恼障的习气而转生。自宗麦彭仁波切的这部《中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论注疏》,以及哦巴活佛的《现观庄严论略释》、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这几部论典中都已经清楚讲到:一地到七地之间,在大悲心的驱动下而转生,并不是以业力或者烦恼转生。
按照宁玛自宗的观点来讲,圣者转生于世间唯一的根本因,就是在大悲心的驱动下,以此为助缘转生于世间的。菩萨依靠相续中的大悲心驱使,唯一就是要度化众生,并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作宣传或者有其他目的。像上师法王如意宝,虽然在我们面前显现与普通人一样,首先降生,之后是孩童时代、青年时代、求学时代,并在众生面前示现生病、圆寂等,实际上,全部是以大悲心的力量而来的。并不是像平凡众生,不论自己想来不想来,依靠业力不得不转生到轮回当中。所以,这二者之间存在根本的差别。
《宝性论》中说:“已见真如故,生等已超离,然以悲示现,生老病死等。”圣者已经如理如实照见一切万法之真如,已经超离了一切生老死病等轮回的各种现象,但以大悲心的力量,仍会于众生面前示现生老死病的相。前面通过法王如意宝亲身示现为例,已经为大家宣说了,真正的大成就者虽然在众生面前示现生病,但真实本体上,已经完全超离了一切生老死病等现象。
以前有个人说:“汉地的某某高僧大德病了,藏地的某某高僧大德也病了,为什么这些上师会生病啊?他们不是上师吗?……”一方面,提出这种疑问只是充分说明,他们对基本的大乘论典根本没有闻思过;另一方面,在以一种非常坚固、不生不老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话,不一定对众生真正有利。所以,上述教证还是很重要的。
那么,得地的诸位菩萨转生世间最主要的因是什么呢?此处已经明确讲到,住于不清净七地的菩萨,主要以善巧方便、悲心和愿力来受生;而住于清净地的诸大菩萨,则以自在的智慧示现投生等。
此处所说的观点,与《经观庄严论注疏》中的观点稍有差别。《经观庄严论注疏》认为,一切凡夫众生以及获得预流果、一来果等圣者,还有资粮道、加行道行人,全部依靠业和烦恼转生世间;一地和二地菩萨,则以愿力转生;三地到七地之间,依靠等持力转生;三清净地则依靠自在力投生;最后佛地依靠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到世间度化众生。
由此应该了知,不要说凡夫人,包括小乘预流果、一来果,由于未具足大悲心,也没有善巧方便和等持力,应该说是依靠业和烦恼而转生的。获得一地以后,要么以等持力,要么以善巧方便、愿力、大悲力投生,到了八地以上,全部以自在力而转生。对于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清楚。
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这些大菩萨为了利他才示现投生等,那他们是否具有自相的苦受?轮回非常可怕,一地菩萨或者二地菩萨来到世间的时候,会不会像凡夫人一样特别痛苦、伤心、忧愁呢?
关于这个问题,依靠《经庄严论》中的教证来作解释,如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一地以上的诸大菩萨,观内外一切诸法如幻、如梦、如阳焰一样,不会有任何执著,不论转生地狱还是人间,对他们来说,就如同进入花园一样。作为凡夫人,今天事业成功、兴旺发达的时候,就会生贪心、傲慢心,自认为非常了不起;衰败不成功的时候就会特别痛苦。而真正的圣者菩萨,表面上也许会示现与凡夫相同,但真正从他的内心来讲,不论因成功产生的贪心还是因失败产生的痛苦等,任何烦恼都不存在。
[注5]《佛说十地经》,大正藏 No. 0287 ,大唐于阗三藏沙门尸罗达摩于北庭龙兴寺译,卷第六/菩萨不动地第八:
即此菩萨。如是已能引发身智得寿自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加持寿量故得心自在已。于无量无数等持观。入智故得资生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庄严具。庄饰加持故。得业自在。应时能现业果加持故得生自在。于一切世间示现受生故得胜解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佛充满故得愿自在。于随所欲佛刹时分。示等觉故得神通自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神通游戏故得法自在。已能示现无边无中法门明故得智自在。示现佛力无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觉故。菩萨得此十自在故。即得名为不思议智者广大智者不可映夺智者。
[注6]《大宝积经》,大正藏 No. 0310 ,梁三藏法师曼陀罗奉诏译 ,卷第二十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第八之二: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名久行者?”
文殊师利言:“天子,若有菩萨行于爱染,为化爱染诸众生故,而亦不共是爱染住,名菩萨久行。行于瞋恚,为化瞋恚诸众生故,不共瞋住;亦行愚痴,为化愚痴诸众生故,不共痴住;亦行等分,为化等分诸众生故,而亦不共一切结住。天子,若有菩萨,化众生故观一切相,亦不分别法界体相,名菩萨久行者。”
[注7]《大宝积经》,大正藏 No. 0310 ,东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卷第一百六/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
佛复告智胜菩萨:“善男子,若舍利弗、大目揵连等行方便者,不令瞿伽离堕于地狱。何以故?善男子,我念过去世鸠留孙佛时,有一比丘名曰无垢,在空林野止住窟中,去窟不远有五仙人。当尔之时,卒起大云而降大雨。时有贫女,道遇暴雨,寒裸恐怖,即入无垢所住窟中。时雨既止,无垢比丘共此女人从窟而出。时,五仙人见此事已,心生荒秽,各相谓言:‘无垢比丘,心怀奸谄作不净行。’时,无垢比丘知彼仙人心之所念,即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时,五仙人见无垢比丘上升虚空,见已复相谓言:‘我等所见书记经论:若人作不净行,不能如是飞升虚空;若修净行则能如是。’彼时仙人即向无垢,五体投地,合掌悔过,不敢覆藏。”
佛告智胜菩萨:“善男子,尔时无垢比丘,若不作如是方便飞升虚空者,此五仙人即此生身入于地狱。善男子,尔时比丘岂异人乎?即弥勒菩萨是。善男子,汝今当知,舍利弗、目揵连若作如是方便,飞升虚空者,瞿伽离比丘不堕地狱。善男子,汝今当知,如诸菩萨摩诃萨所行方便,声闻、缘觉之所无有。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承许具慧者,以业以愿力,
以及等持力,自在而投生。
菩萨受生之因有四种:1、具慧菩萨的投生,住信解行地者,大多数投生都是由业力的因而投生,他们心没有获得自在而不一定能以意乐及愿力无疑投生,虽然偶尔也会有如愿投生的情况,但主要是以积福德资粮的业而转生于利益自他之处。2、此外,以愿力投生:一地二地的菩萨以愿力投生,发愿为利天界、人间、旁生、饿鬼、地狱某处有情而如其发愿投生,诸如出现大饥荒时,为遣除众生的饥渴而受生为鱼、大象等身体而以自己的肉满足众生。疾疫劫,受身为遣除当时疾疫的众生身体,让患者吃它的肉而摆脱疾病,还有变为成就明咒者、大医生的身体而止息有情的种种疾病。诸如此类,受生种种,如《宣说如来身密经》等中所说。3、三地至七地间的菩萨以等持力受生,他们依靠心的等持极其堪能而获得第四禅,但他不投生到色界而投生欲界,如愿以等持力受生。4、安住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有示现转生某某处的自在,因此承许是自在投生,他们也以化身示现从兜率天入胎等,示现种种投生。如《十地经》中讲八地时说:“如是获得成就身智,于不可言说又不言说劫中加持寿命故尽得寿自在;趋入极证悟等持之智慧故得定自在;真实示现由众多饰品装饰庄严一切世界之加持故得资具自在;示现业如时成熟之加持故得业自在;示现投生一切世界故得投生自在;随意于某佛刹某时真实示现成佛故得愿自在;真实示现一切世界遍满佛陀故得信解自在;于一切佛刹真实示现神变故得神变自在;真实示现如来之力、无畏、佛不共法、相好及真实成佛故得智自在;真实示现无有中边之法光明故得法自在。”其中宣说了获得十自在。虽然信解行菩萨也有以愿力投生的情况,但大多数是以业力投生;虽然入一地二地者也有以等持而投生的情况,但大多数是以愿力投生;三地至七地间以等持而投生,清净地获得十自在者自在投生。如是菩萨以投生四因而受生种种生处时,心有下品、中品、上品清净是由地的次第所成。
己三(住地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法相人学处,蕴及成就相,
释词与获得,安住即地者。
以八种意义解说十地,是哪八种呢?地之法相、行者、学处、蕴、成就、相或因、释词、获得来解说所住之处的地,就像所住的大地上产生、安住有情及草木等无情法称为地一样,由菩萨的心下品、中品、上品清净的差别中出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因此称为地。
庚二(广说)分八:一、地之法相;二、行者;三、学处;四、蕴;五、成就;六、得地之相;七、释词;八、获得。
辛一、地之法相:
殊胜证空性,诸业不虚住,
安住于禅乐,其后生欲界。
一地现量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因此殊胜证悟空性是一地的法相。关于获得一地者,《十地经》中云:“意乐增上意乐坚稳,以定力慧力分析辨别,证悟三时等性。”由证悟人无我而使意乐非常坚稳,由证悟法无我使增上意乐非常坚稳。再者,由证悟人无我而以定力善妙辨别,由具足证悟法无我的智慧而以慧力极其分析辨别,由证悟三时诸法于空性中一味的法相而称为证悟三时等性。
如此得一地后获得二地时,照见善不善一切业的乐苦异熟果不虚存在而于一切时分唯行十善业道,甚至梦中也不造不善业道,因此二地的法相安立为诸业不虚。如此二地者完全断除了杀生等业,连害心分别念也不会产生,更何况说直接以身体造恶业?心想,所有恶趣众生堕入颠倒都是由十不善业道所生,因此我要安住真实行善,将他众安置于真实行善等,如经中有广说。
三地者的法相:安住四禅安乐,不失禅定的同时获得静虑等持,之后投生到欲界。经中云:“彼不间断真实随见如来智慧,证悟诸行具众多损害,于众生如是有十种心之意乐,何为十种?无怙、无依之众生意乐……听到彼等法后,自心决定思择,独自去往静处等,成就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生起静虑、解脱……”如其广说。
复次菩提分,回向于轮回,
内心无烦恼,成熟诸有情。
接下来是四地的法相:以智慧现行菩提分法,以大悲普皆回向于轮回。
另有人反驳说:菩提分法是出离轮回之道,它怎么会普皆回向于轮回成了轮回之因呢?
答复:比如,没有以方便摄持的毒成为死因,而以方便执受的毒变成药,同样,修行没有以大悲方便摄持的菩提分,成为出离轮回的因,修行以大悲摄持的菩提分则成为投生轮回之因,因为不背离轮回的菩萨修行菩提分也是以大悲为利众生修行,成为不背对轮回而面对轮回之因,因此《注释》中说普皆回向轮回。如经中也说:“奇哉,诸佛子,住发光地之菩萨具足普皆修行、正知正念,断除世间贪心与意苦,于内在身体随观身安住……彼等也是依于正视一切众生之夙愿,以大悲为先导具足大慈……”
五地的法相:心无染污,成熟众生,此地具足修行烦恼的对治四圣谛,而无有贪等烦恼,精通种种经典、工巧明,以三乘成熟众生。如经中说:“生起正念、智慧、证悟之心力而作意不退转,依此真实如实尽知此谓苦圣谛……真实精进寻求殊胜法,于此世间真实运用文字、典籍、历算、法律等。溯源、医疗、风干、尊崇、驱魔、去毒、除起尸行、咒语、舞蹈、言论、乐器、故事凡喜闻乐见之事。直至凡是利乐一切有情之事,大悲尊者为逐渐将众生安置于菩提均真实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