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1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5-04-11

  NO.11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3-425,1-21品)+甲四、末义(426)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5-425,1-21品)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171-425,11-21品)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245-425,16-21品)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369-407,20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408-425,21品)

  戊六、行地究竟地品=己一、菩萨之相(409)+己二、受生之理(410)+己三、住地之理(411-423)+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宣说(424)+结尾(425)

  42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宣说。

  说自智与断,他利离道障,

  一切诸外道,不损汝前礼。

  无护无忘失,眷中庄严语,

  永断二染污,摄眷汝前礼。

  遍知您出游,安住皆恒常,

  无非遍知行,如实汝前礼。

  于利诸众生,您恒不越时,

  恒常行有义,不忘汝前礼。

  于诸世间中,昼夜六时见,

  具足大悲心,垂念汝前礼。

  行为与证悟,智慧及事业。

  声闻缘觉众,上师汝前礼。

  三身大菩提,证得一切相,

  于诸众生疑,尽断汝前礼。

  无执无过失,无垢不舍置,

  不动于诸法,无戏汝前礼。

  成就殊胜义,出离一切地,

  成为众生尊,令众得解脱。

  无等无尽德,显现诸世间,

  亦现佛坛城,人天皆不见。

  425、结尾

  此亦依彼力,如随所化缘,

  世界存在间,事业不间断。

  426、甲四、末义:

  著跋:大乘经庄严论颂圣者弥勒撰著圆满。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11-111       2018年07月13日

  今天讲《经庄严论》的最后一堂课。从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开始讲,到现在已经四个年头了,总共有一百一十一堂课。

  待会儿念完《普贤行愿品》以后,人要疏散一下,半个小时后,讲考班的人要圆满最后一次讲考。大家再坚持一下,善始善终。(众鼓掌)

  从明天开始,这边开一个内部的法会。为了很多人不集聚在这个小山沟里,给大家提供普贤云供每天四座的念诵课程。第一坐是早上七点到九点;第二坐是十点到十二点;第三坐是下午两点到四点;最后一坐是下午五点到七点。也就是说,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中间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念普贤云供的一些咒语,包括地藏菩萨的名号,招财仪轨等等。对这方面有兴趣和有信心的人,可以在各地念诵。这几天都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明天晚上,我这边没有课;如果有的话,再通知。后天晚上,也许有课;如果有课的话,就念《普贤行愿品》的传承,对在家的初学的新的道友,做一点简单的皈依的开示。后面的课,我现在定不下来,也许有,也许没有。

  第三件事情,十六号的时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转法轮日,是非常特殊的日子。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天好好放生、念经、发愿,做很多善事。如果这几天都这样做,当然是更好的。

  对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日子,全球的很多佛教徒都非常重视。无论身处何处,大家都要好好行持善法。哪怕是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好,供一盏灯也好,放一条生命也好,发一刹那菩提心也好,这些善事,大家都应该非常认真地去做。

  每年当中,萨迦月、神变月、转法轮月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大家在各个地方,好好行善、修行。

  人生很短暂,获得人身,对每个人来讲,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很好修行,整天都散乱、造恶业,这样度过的话,就非常可惜了。前辈的大德讲过一个比喻,如果得到了一个非常珍贵的金制用器,而没有很好使用,整天用它掏不净粪,人们都会觉得,这是愚痴的行为。同样的,获得人身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

  长期三百六十五天行持善法的话,对很多在家人来讲,确实有一定困难。在特别的特殊的日子当中行持善法,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世间人,整天追明星而浪费时间;现在的佛教徒,整天追师父、追活佛、追堪布、追格西,也得不到什么法。我有时候去一些寺院,经常看到,没有什么闻思修行,只是跟着别人跑。释迦牟尼佛讲,依法不依人。对人的追踪,是没有什么可靠的;对人的过于追捧,是没有必要的。

  新来的居士,在这个期间,不要散乱。如果你们是来求法和修行的,希望你们,从早上到晚上好好发愿,好好闻思修行。不要整天都是追来追去、跑来跑去的,回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得到,一无所获。我觉得,这是没有必要的,这里也不是什么旅游胜地。

  我看到个别的道友,从早到晚一直修行,每天四坐都比较认真。现在这么特殊的日子当中,跟僧众们一起发愿,哪怕是一天念四遍《普贤行愿品》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大家应该以珍惜的态度来修行。

  发愿和闻思修行是佛教最核心的价值观,这个很重要。这是我课前,跟大家简单讲一下。

  喇荣这边,希望各班的道友们,按照法师们的要求,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每次开法会的时候,金刚道友们比较累,但是为僧团、修行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功德是很大的。

  现在继续讲课,今天的时间跟平时稍微有点不同。今天讲最后一堂课,之后做一个简单的会供,时间稍微长一点,但是也没事。每次都给你们拖很长时间的话,你们觉得有点累;偶尔为了会供,大家有必要行善。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托嘎雪山宝藏颈        圆诸功德喜乐园

  二义精藏瑜伽士        祈祷龙钦绕降贤

  心显文殊师利智        勤学普贤行愿义

  持佛佛子事业者        祈祷文殊上师足

  无畏自在讲辩著之藏        圆满具足三学之功德

  无量利乐之源如意宝        祈祷具德上师胜引尊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继续讲《经庄严论》,最后讲顶礼佛陀。这里讲了很多佛陀不共的特点、功德。

  说自智与断,他利离道障,

  一切诸外道,不损汝前礼。

  用四无畏的功德赞叹和顶礼佛陀。四无畏是,自利方面的两个无畏,他利方面的两个无畏。

  “说自”,亲口说自利方面的两个无畏。

  “智”,第一个证悟无畏,拥有遍知一切的智慧,能自知一切万法的真相,这是智圆满无畏。

  “与断”,第二个断无畏,能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连细微的习气都断掉了,这是断圆满无畏。

  “他利”,亲口说他利方面的两个无畏。

  “离”,第三个道无畏,真实宣说出离轮回之道,完全没有任何的畏惧。

  “道障”,第四个道障无畏,阻碍道之障或能障的我见、贪等烦恼是解脱轮回之障。

  所有道的障碍是什么?就是我执、萨迦耶见,贪嗔痴慢疑五根本烦恼及随眠烦恼,这些是解脱轮回最大的障碍。

  “一切诸外道,不损”,对以具有正量的谛实语宣说,天或魔或梵天或沙门婆罗门或其他所有外道以说“并非如是”随法的辩论永远不会损害的。

  佛陀宣说的这些道理,是谛实语,谁都不能推翻。佛陀自己没有任何的畏惧,外道对佛陀的观点也根本没有任何的损害。

  有些人认为“外道”是贬义词,我以前也说过,不是这样的。自己国家以外的国家,都叫外国。比如在美国,美国人认为自己是本国人,其他国家的人都是外国人。世界上的各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是内道,其他宗教是外道。

  外道的见解中,有各自不同的解脱法,但是都没有宣说彻底从轮回当中解脱的方法。外道的解脱,跟我们内道佛教的说法是不同的。

  内道与外道,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没有必要干涉、排斥、诋毁对方。在佛教密宗的根本誓言当中,连外道都不能诽谤。

  佛陀有四无畏的功德,根本不畏惧。

  有一部经典叫做《宝星陀罗尼经》,经中说,“唯佛得如是,世间第一觉,唯佛是世亲,愿布甘露法”,佛陀是真正的觉悟者,是一切众生的至亲,他依靠无碍的智慧给众生降下甘露法雨,滋润众生干涸的心。

  “汝前礼”,于世尊您前顶礼。

  今生当中有幸遇到佛法,有幸有顶礼佛像的机会,希望大家对佛有恭敬心。这种恭敬心,不是迷信的恭敬心,而是智信的恭敬心。智信的恭敬心是什么?就是有理性的恭敬心。

  我就不广说了,不然,后面可能来不及。

  无护无忘失,眷中庄严语,

  永断二染污,摄眷汝前礼。

  下面以佛陀无护的功德而顶礼佛陀。

  “无护”,由于身语意根本无有罪垢,因此永远不需要担忧顾虑别人知晓而隐藏或警戒,三门行为无隐晦或无防护。

  内外都非常清净,没有障碍,叫做无护。

  “无忘失”,无有若出现过患则当舍置之类的忘失。

  佛陀不会忘失正知正念;而世间人由于身体不太健康,心理不太健康,年龄比较大了,经常忘失很多事情。

  那天有一个段子说,川普只有六十七个小时的记忆[注1]。

  我对佛教的教证理证,忘得不是很厉害。由于事情比较多,可能忘失得比较厉害。对我刚刚答应的事情,有些堪布堪姆会背后说,“虽然答应了,但是过两天,会不会又不承认了”。我也不是佛陀,忘失是正常现象。

  “眷中庄严语”,佛陀在眷属当中,就像狮子在众兽当中,无所畏惧,以威望、庄严的语言说空性、菩提心等等的法,谁都没办法对抗。

  “永断二染污,摄眷”,对闻法者不生贪,对不闻法者不生嗔,对闻不闻二者不生贪嗔。具此三念住、永断贪嗔二种染污而摄集眷属会众。

  对听法者非常喜欢,对不听法产生嗔恨心,这样的意念,佛陀根本不会产生的。

  有些法师有点偏心,喜欢爱听课的、好好做笔记的、乖乖的人;不喜欢不听话的那些人。佛陀不是这样的。

  “汝前礼”,在具足如是功德的佛陀面前顶礼。

  遍知您出游,安住皆恒常,

  无非遍知行,如实汝前礼。

  从真实摧毁习气方面赞叹佛陀。

  “遍知您出游”,遍知您为去城中化缘等而出游。

  “安住”,在内真实安住。安住在根本慧的禅定当中,或者真实了义的禅定当中。

  “皆恒常,无非遍知行”,恒时无有非遍知的行为,行住等一切威仪中照见一切,不离入定中丝毫也无有非遍知堪为过患的迷乱威仪之因,为此称遍知。

  所有行住坐卧的威仪,都不偏离正行。

  “如实汝前礼”,于名副其实的世尊您前顶礼。

  声闻阿罗汉虽无烦恼,但是一方面习气没有断,另一方面没有安住入定,在行走时,偶尔撞到马车等,脚踩毒蛇,于黑暗中迷路,发笑大笑等未经观察的一些威仪也可能出现,但佛陀根本不会有这种情况。

  比如蜜婆私诧[注2]前五百世当过猕猴,成为阿罗汉以后,还是经常像猴子一样跳跃。

  我前两天讲的,毕陵伽婆蹉阿罗汉[注3]的公案。

  印度有刹帝利种姓,就像现在行政方面的;还有婆罗门种姓,相当于现在学者方面的,还有吠舍种姓,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最下劣的种姓是首陀罗,像屠夫、妓女等。

  毕陵伽婆蹉阿罗汉经常称呼别人是首陀罗,使得一些比丘很不高兴。有一天阿罗汉在自己的屋子里面入定,僧众们商量作羯磨仪式惩罚他,就让一个比丘去喊他出来。这个比丘到了阿罗汉的门口,被阿罗汉定住不能动了。僧众们等了很长时间,又派一个比丘去看看,结果又被阿罗汉定住了。僧众们很不高兴,到佛陀那里去告状。

  佛陀叫阿罗汉过来,在佛陀面前,阿罗汉还是很乖的。佛陀问,“你为什么称呼别人是首陀罗”,阿罗汉说,“我也没办法,一开口自然而然就叫出来了”,佛陀说,“这是你当了五百世婆罗门,有傲慢习气的原因,所以不恭敬别人”。听佛陀说法之后,阿罗汉的傲慢习气就断了。

  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也是这样的,在路上交谈的声音特别大,实际上不需要大声吼的,这样会影响周围禅修、修行的道友。有些道友已经出家很多年了,但是走路一点都不如法,一直笑着、跳着;看到我的时候,马上变成寂静的行为,像马胜比丘一样慢慢走。这是正常现象,毕竟是凡夫人。

  有些人习惯性地经常说别人的过失,佛陀确实不会这样的,他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今天是最后一堂课,来听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其实这些人平时并不是没有时间听课,只是不想来听。

  师念藏语传承。

  于利诸众生,您恒不越时,

  恒常行有义,不忘汝前礼。

  从念无失的功德赞叹佛陀。

  “于利诸众生,您恒不越时”,佛陀利益众生的心也好,行为也好,永远不会逾越时间。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都不会超时、不会过期。

  世间人利他的心、想帮助别人的心,是会过期的。朋友之间,一段时间不打电话,友情就可能没有了;今天喜欢这个人,但不会永远都喜欢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感情很好,到了晚年的时候,可能就不好了。

  佛陀不是这样的,他对所有众生永远都非常慈爱。

  前面引用过一个教证,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当中讲,“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如母有一儿,常护其身命,佛于所化者,愍念过于彼”。意思就是说,即使波浪有离开大海的时候,佛陀对众生的悲心,也不会离开的;后面紧接着说,母亲会长期保护独子的身心、生命,佛陀对众生的怜悯心更加强烈,完全超过了母亲。

  佛陀对众生的爱,永远不会有变化的。

  “恒常行有义”,一切所行恒常有义。利益众生的事情,佛陀不会忘的,诸佛菩萨都是这样的。

  “不忘汝前礼”,于不忘失众生利的世尊您前顶礼。

  虽然我们不是佛,但是我们是佛的追随者,要经常发愿,“但愿我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和出离心,但愿我能利益到众生。尽管我现在利益众生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总有一天我也会有像佛陀一样利益众生的能力”。佛教徒在大的方向上要做得对。

  佛陀最大的功德,主要是利益众生,在《大集经》[注4]里面讲过,在无量劫当中,如果有一个人想听法,佛陀都愿意给他讲。

  于诸世间中,昼夜六时见,

  具足大悲心,垂念汝前礼。

  从大悲的功德赞叹佛陀。

  “于诸世间中,昼夜六时见”,十方一切世界中,昼夜六时精进恒常各别照见众生,哪些在兴盛当中,哪些在衰败当中,以什么方便饶益谁。

  照见什么样的众生?哪些身体健康,哪些身体不健康;哪些在炒股,将来股票会不会不行了,我看很多道友在这方面的担心,不是很大的。

  “具足大悲心”,具有这样的大悲心,即是本体,其作用能利一切有情。人间有很多痛苦,佛陀始终以大悲心关照我们。

  “垂念汝前礼”,因此,于垂念如此利益众生的世尊您前顶礼。

  (师背诵藏语)《极乐愿文》里面说,“佛于昼夜六时中,慈眸恒视诸有情,诸众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别皆明知,诸众口中所言语,永无混杂一一闻,顶礼遍知无量光”,在昼夜六时当中,佛陀一直关照众生的心,每一个众生的起心动念,佛都能无碍照见。

  虽然佛陀昼夜六时一直照见我们,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祈祷、没有祈请的话,他的慈悲和智慧和能力,不一定能入于我们的相续。要想自己跟佛相应、跟本尊相应、跟上师相应,就一定要祈祷、有恭敬心,这样才可能自然而然获得加持。

  行为与证悟,智慧及事业。

  声闻缘觉众,上师汝前礼。

  从十八不共法的功德赞叹佛陀。佛陀的不共同法是与其他行者不共的十八种。

  “行为”,行为方面的六个不共法,身无误失、语无卒暴音、意无念失、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即是行为所摄六种。

  “与证悟”,证悟方面的六个不共法,志欲无退、正勤无退、念无退、慧无退、等持无退、解脱无退,是证悟所摄六种。

  有些论中此六法中没有算等持无退,而换成见解脱智无退,这只是不同经典的意趣。

  “智慧”,智慧方面的三个不共法,于过去时无著无碍智、于现在时无著无碍智、于未来时无著无碍智,是智慧所摄三种。

  “及事业”,事业方面的三个不共法,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是事业所摄三种。

  “声闻缘觉众,上师汝前礼”,以上是佛陀跟声闻、缘觉、菩萨不共的十八种法,于成为一切声闻、缘觉之上师的世尊您前顶礼。

上一篇:NO.11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