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62笔记

创建日期:2023-03-11

  哲学-中观庄严62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8-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

  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56-88,53-62课)+卯二、破外道之观点

  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辰一、破无相有部宗之观点(59-64,53-58课小结)+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65-88,59-62课)

  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巳一、破异相一识之观点(67-69,59课)+巳二、破相识各一之观点(70-81,59-61课)+巳三、破相识等量之观点(82-88,61+62课)

  巳一、破异相一识之观点=午一、以如识相应成一而破(67,59课)+午二、以如相识应成多而破(68,59课)+午三、否则以相识成异体而破(69,59课)

  巳二、破相识各一之观点=午一、说此观点(71,59课)+午二、破此观点

  午二、破此观点=未一、破意义+未二、破比喻

  未一、破意义=申一、以缘文字之心而不决定(74,60课)+申二、以唯一意分别取境之方式而不决定(75,60课)+申三、以诸心而不决定(76,60课)

  未二、破比喻=申一、安立因(78,60课)+申二、建立彼之遍

  申二、建立彼之遍=酉一、说明见忆对境相违(80,61课)+酉二、故说明若是结合则不应明现(81,61课)

  巳三、破相识等量之观点=午一、说此观点(83,61课)+午二、破此观点

  午二、破此观点=未一、建立诸识具多相(85,61课)+未二、宣说无分实一不可能

  未二、宣说无分实一不可能=申一、观察所缘无情法则唯一能缘无有之理(87,62课)+申二、观察能缘识则彼无有之理,(88,62课)

  卯二、破外道之观点=辰一、总说破明智派(90,62+63课)+辰二、别破各自之观点

  87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三午二未二申一、观察所缘无情法则唯一能缘无有之理:

  微尘性白等,唯一性无分,呈现何识前,自绝无领受。

  88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三午二未二申二、观察能缘识则彼无有之理:

  五根识诸界,乃缘积聚相,心心所能缘,立为第六识。

  90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二辰一、总说破明智派:

  外宗论亦许,识不现唯一,以具功德等,实等所缘故。

  2、麦彭仁波切本论中既讲了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也讲了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而且有关自宗宁玛巴的观点也讲得非常清楚。在闻思中观的时候,《入中论》和《中观根本慧论》非常重要,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在建立自宗宁玛巴的观点时,一定要学习这部《中观庄严论释》。

  3、未二、宣说无分实一不可能=申一、观察所缘无情法则唯一能缘无有之理(87)+申二、观察能缘识则彼无有之理(88)

  此处主要宣说无分实一不可能成立。表面上看,这里是在遮破无分实一的心识,其实间接已经宣说了外境实一不存在的道理。其中第一个科判主要讲观察外境无情法,也即分析无分微尘不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出能缘心识根本无有。第二个科判则是从能缘心识的角度来分析,所谓实一的法根本不存在。因此从科判也可以看出,静命论师对于非实有、如幻如梦的法并未遮破,本论所遮破的就是胜义中承许相识等量这一观点,而在名言中则应承许相识等量。

  4、申一、观察所缘无情法则唯一能缘无有之理:微尘性白等,唯一性无分,呈现何识前,自绝无领受。

  假如对花色布匹中的白色进行分析,此白色又可分为东南西北等很多部分,如此一直向下分,将最后的白色无分微尘作为所观察的焦点。对此唯一无分的微尘,无论任何一个识都不会领受它,因为根本无法领受。

  5、对方观点:不可分割的极微应该存在,而缘它的心识实际上就是缘此极微的一种无分心识刹那。就像小乘有部宗所承认的,从外境角度来讲,无分微尘应该存在;从有境来讲,无分刹那的心识也应该存在。

  中观观点:如此则不合理,因为对于这样一种未与其他白色、红色等微尘混杂的极微,无论再如何分析、观察,也无法得到一种不可分割的自性。所谓的微尘色法,只有说词而没有释词。真正实有存在的一个无分微尘是任何识都无法领受的,

  现量感受无分微尘在何时何地都是不现实的。在分别念前可以承认无分微尘以无穷的方式存在,但它根本不可能成实,而对所谓的极微再继续分析下去时,就已经成为空性了。前面也说过,名言中承认一个无分微尘是可以的,可以说它是名言中再不能分的一个法,而在胜义中,即使观察以后也破不了的一个实有微尘根本不可能存在。

  所以,静命论师此处所遮破的并不是名言的对境,无分微尘在名言中可以假名安立。此处所遮破的是什么呢?实有的无分微法等法在任何现量面前都不可能成立,就是针对这样一种实有法进行遮破。

  蝴蝶本身五彩缤纷的色彩,可以说依靠业力显现或者是天然形成,而花色布匹等则是人工造成的,无论如何,这种五颜六色的行相千差万别。不论执著蝴蝶还是执著花布,由于外境上具有多种多样的行相,有境的识也就根本不会变成实有一体。因此说,名言中外境的所取有多少,能取也应该有多少;胜义中,执著外境的实有心识根本不可能存在。

  6、即使物理学中所说的质子、中子,或者现在所谓的夸克等,这些实际都是通过仪器检测出来之后,依靠分别念安立的,它们不论多么细微,都是可以再分的。

  7、能缘的六识——五种根识和意识也并非实有的道理。五根识诸界,乃缘积聚相,心心所能缘,立为第六识

  五根识诸界的所缘对境是全部是一种积聚的相,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比如眼识所缘的对境是色法,而每一种色法都是由无数个微尘组成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根识中,不论哪一个根识所缘的对境都是由很多微尘积聚在一起的行相。

  第六意识的所缘对境是什么呢?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讲,也就是受、想、行三蕴,以及无表色、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七法界。从大乘角度来讲,需要再加上真如,共有四种无为法,合称为八法界。不论七法界还是八法界,按照经部宗的观点,无为法、无表色仅仅是名称,根本不具足实体,而受、想、行则是由许多心和心所组成的。

  8、心和心所

  狮子贤和解脱部都承认心和心所是分开的,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则承许心和心所为一体。大乘最究竟的观点认为,心和心所应该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心王存在时心所也应该存在。意识的所缘对境必定是由许多的心王和心所组成的。

  9、意现量

  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说:眼耳鼻舌身五根在同一时间中缘取外境时,通过意现量可以同时领受这些对境。当然,见到色法、听到声音之后所起的分别念不属于意现量,但在还未产生分别念时,五根识所取的外境可以全部了知,这一点需要通过意现量才能做到。比喻说:中间放一个水晶球,五个方位堆放不同颜色的绸缎,这时,中间的水晶球可以明明清清地缘取五种对境。同样,眼识见到色法也好,耳识听到声音也好,都可以同时缘取,从外观的角度称为根现量;从内观的角度,能够认识对境本体,就是意现量。

  10、意现量与自证有什么差别呢?

  自证是从自明自知的角度来讲,而意现量则是指对于五种外境明确了知。比如一边听着悦耳的音乐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食物,同时欣赏着花园中怡人的景色,这时,心中有一种很快乐的乐受。这样的乐受应该是意识的所缘对境,而自证现量的对境并不是法界,自证现量和意现量应该从这一角度进行区分。所以,意现量和自证现量虽然很难区分,但从对境上分析也就不是很困难了。

  11、此处按照经部宗和唯识宗的观点,所谓的无表色和无为法并非单独真实存在,只是假立的。而七种法界中其他的受、想、行三蕴,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全部包括在心所当中,按照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的观点,缘取一个乐受时,与乐受不可分割的有很多心和心所,并非是唯一的法,而缘此心和心所群体的一种聚合作为能缘,就是所谓的意识,但这根本不是实有之法。

  12、辰一、总说破明智派:外宗论亦许,识不现唯一,以具功德等,实等所缘故。

  外道的宗派也应该承认,所谓的识并不是显现唯一的本体,因为外道所缘对境的功德具有二十四种、实等也有九种……。所以,外道也不应承认为唯一的识。

  13、外道

  如果从释词的角度而言,内道和外教中凡是执著实有的宗派,均可以称之为外道,但大多数共称为总的外教或外道。

  阿底峡尊者说:外道和内道的差别在于是否皈依。所以,从释词的角度来讲,所谓的外道虽然可以包括有部宗和经部宗,因为他们并未完全证悟佛法的真正含义,但不皈依三宝的有部宗和经部宗绝对不会有的,因而从说词方面不能称其为外道。

  当名称出现抵触时,应该将“外道”理解为常派。顺世派也是如此,由于顺世外道不承许前世今生、业因果等,而大多数常派也不承认因果,所以从广义来讲,一切外道都可以叫做顺世派;狭义来讲,顺世派则主要是指断派。

  由于在各个论典中的名称不尽相同,大家一定要根据不同场合作不同的理解。因而,了知总的相同、分别有细致入微的观点门类等不同点,以及释词与说词的不同情况等,对于这方面进行分析具有非常大的必要。见到一个名词就紧抓不放,根本不在乎到底是说词还是释词。这样一来,想要理解真正的佛经教义也是相当困难的。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61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