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5课行菩提心(禅定度)小结

创建日期:2022-04-27

  前行备忘录25课行菩提心(禅定度)小结

  前行备忘录25课1禅定笔记

  1、要成办解脱,必须要具备四个条件: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具清净之传承。

  作为密宗的弟子,能否称得上密宗,那就看看在理解的过程当中会不会“散”;在实修的过程当中,会不会“收”。

  现前我们有时候必须要站在“收”的立场之中,行持一切善法,这时候必须要记住这四个特点。不管你现前修学成熟口诀法乃至修学本尊,只要进入无上窍诀大圆满迅速成办解脱者,必须要具备这四个条件。

  2、无垢光尊者曰:“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后行回向殊胜所摄持,此乃趋入解脱三要法。”

  3、成熟口诀法过程当中,把前行总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不共同内前行。

  4、所谓的窍诀,就是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到一个法当中,就称之为窍诀。当前我们所修学的成熟口诀法,也称之为窍诀法。为什么说它是窍诀法?因为里面已含摄了所有的一切教派,所以称之为窍诀法。

  5、[禅定度:要修禅,一开始禅定的因缘要样样俱全,]

  禅定的因缘,在《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之中说过的,必须要具备三净: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三种。

  6、[需要依止两种远离。是哪两种远离呢?一是身远离愦闹,二是心远离妄念。]

  第二、是心远离妄念。

  但这必须要讲解几个次第,因为妄念适用的范围太广。像我们平常讲解的时候,剖析调伏妄念,它也要远离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也要远离妄念;细直视调伏妄念,也要远离妄念;安住调伏妄念,也要远离妄念。远离妄念适用的方法太多了,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这整个过程。

  对于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般的根机,那远离妄念的方便,不需要走个过程,直至心的本性,当下即能开悟,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这是第一种利根者。

  第二种是次第根机,必须遵照方便教授的方式来远离妄念,必须要通达这个过程。

  成熟口诀法,讲解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

  上师瑜伽导修,讲解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

  调顺烦恼之上,讲解剖析、直视和安住三种调伏妄念;

  用净土的话来说,要懂得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

  用禅宗的话来说,要知道文字观照和实相般若。

  必须要通达,因为这些都是为了远离妄念,但是它有一个具体乃至圆满的方便道和次第道。

  要通达一些,绝不要变成一种死死的,行也得这样,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过去的妄念消失,未来的妄念没有产生,在中间无念状态当中护持。一次行,可能感觉到还可以,因为妄念没有束缚这种状态啊;第二次妄念可能会束缚,但即便束缚,也可以仅仅依靠强制的方式去压制烦恼。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可能今年是这样,明年也是这样,后年也是这样。如此修学的弟子们,今年的等持也就是这么强行压制烦恼的无念状态当中,明年也是无念,后年也是无念,到后面的时候,也就在无念状态当中离开这个世界。当然见到阎王爷的时候,也强制压:“阎王爷,你是无念的,是空的!”但是我想,阎王爷是一点都空不了的,他可能拿着不同的兵器向你身上扔过来,这个时候,一点都不空的。

  7、有时候会产生“感觉”,但自己的“感觉”并不圆满。如果我们的感觉是圆满的话,那我们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贪、嗔、痴。难道它就是最高的境界吗?当然不是。所以我们决不能顺着自己的感觉而飘动,我们的感觉若为对的话,释迦摩尼佛为我们后代弟子传讲这么深奥的法,就起不了什么对治力了。

  我们的感觉是被习气烦恼束缚着飘动的,所以它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是假的,那么必须要用真正的角度来树立,暂时只能用“假”和“真”来树立,因为再无法用语言词句来树立了。

  有些人站在禅宗的一些公案之上说:要是有个“假”,有个“真”,那不都是一种妄念吗?华智仁波切说:善乃分别心,恶亦复如是。如果用真正角度树立,应该是这样的。

  但现前先不要这样讲,我们在该参禅的时候还是要参禅。现前是按照共同法的方式来传讲,这时候不要拿着什么空性掩盖一切,否则一点都起不了作用。

  8、平常在修学一切禅定过程当中,因为现前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本体和妙用的关系,所以平常在安住的时候,不管妄念如何起现,都已经知道是妙用,所以不去观待它,它自然就消失了,这就叫做“体用无别”。

  天哪,如果这就是“体用无别”的话,那我们还要进入那么多的法门,乃至行持这么多的善法,有什么意义啊?那我们只要在前面也就学这么一个理论,然后假装在那边打坐一下“执受空性”,然后“妙力起现”:一切之相都是虚幻的、任运自成的,没有什么因果乃至因缘关系的哦。如果执受在这个见解当中,那么妄念会自已消失,这是妄念本身之规律,你可能就在想这个“妄念规律”。

  这只不过是在妄念本身的规律之上,你再加了一个分别心,但这不叫做见解。要注意到今天在讲解禅定的时候,就在赤祼自己的见解,就在讲解自己平常修学禅定的一些错谬的地方。若要是没有错谬的地方,那当然值得赞叹;若有的弟子,若能改正的话,也值得赞叹;但还以为自己的感觉是对的弟子要注意,即便你修学十年的时间,可能也就是这么回事。

  9、以前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真不知道下面是什么法的。但我们汉族弟子呢,可能是由于道友与道友之间非常亲热的原因,把成熟口诀法在导师面前没有求到之前,早已经知道这个是这个,下面可能就是这个,全都已经知道了。

  10、我想成熟口诀法的整个过程,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那么这种方便道越多,就说明你越钝;若要是方便道越少,就说明你相对越聪明。目的只有一个,只有一个法。

  11、[身体远离愦闹,尘俗世间今生今世大大小小的琐事,通通抛之脑后、置之度外,全然放下现世当中的一切事。]

  由于你个人的生活或事业的缘故,平常不操心是不可能的,但每当你在行持禅定的过程当中,即便天塌下来,你也应该要把这短短的时间当中所有的一切事情,还是先搁置一旁的吧。

  前行备忘录25课2禅定笔记

  12、[想做到寂静,身体就要远离愦闹,心要远离妄念,其中身体远离愦闹就是舍弃世间,舍弃世间有两种,一是去除对身外之物的贪恋,二是断除对内在有情的贪恋。要想去除对身外之物的贪恋,就必须念及其过患。]

  禅定讲解一心不乱是吗?当你开始心散乱,而想到自己的一些身外之物的时候,那心很容易飘散,这时候,想要回到一个禅定的状态之中,是不可得的。

  13、不管你对等持的认识,是了知阶段还是觉受阶段,了知犹如补丁,很容易脱落;觉受犹如烟雾,很容易消散,都不稳定。

  14、[对内在有情断除贪恋的方法,如果广修,就是四种厌世法,倘若略修,就观修无常四际(即生际必死等)。]

  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从四个角度当中去观察。

  生际必死、合际必分、聚际必散、高际必堕。就是说,只要有生,必然有死的;只要有和合,必然会分开的,这都是无常的规律;只要有聚集在一起,它自然会散掉;只要有高,它必然有下堕的时候。这些都是无常的规律,也就是无常客观的定律,从这个角度当中去观待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无常的。

  这个无常,按照小乘的方式,从身语意三方面观想,一切都是虚幻的,为的是断绝对有情的这种贪执。因为若要是有了贪执,那可能在修学禅定的过程当中,就会形成极大之违缘。刚刚已经说过,修学禅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心不乱。当你不管是对身外之物,还是对有情众生产生贪恋的时候,心已经开始散乱了。在散乱当中,是无法树立这种等持的。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因此,首先要澄清粗大之妄念,从有相定和无相定修学,同时还要配合着很多辅助。比如说,身远离愦闹,心远离妄念等等,在行持禅定过程当中,从多方面断绝对身外之物的贪念,乃至对有情众生的贪执,要从多方面角度去寻找途径。

  15、[也不能过分疲惫不堪,]

  就是说在修的过程当中,不要让自己极端的苦行。这里头还是有一些善巧,若要是过于太极端的话,身心绝不会健康。

  修学佛法,都有一个程度,不是极端的修法就能成就的。所以天天都在传讲什么叫窍门,要掌握这些道理,掌握这些方便非常重要,要不真会出现很多很多事情。

  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第一要做到身不能太紧张。在修学过程当中,毗卢七支坐法的姿态,不要过于太紧张。若要是过分太紧张的话,会导致成什么样的显现呢?身体很多地方都感觉到不舒适。甚至第二次打坐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我还得打坐”。若要是过分紧张,即便有这种恐惧,还过分紧张地去修学的话,身体绝对不会那么健康,过两天什么样的幻觉都会出现,这是一个最大的过患。

  第二心不能过于太紧张。在修学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等持的时候,心应该要做到不紧不松之状态,也就是自然状态。心要是过分的极端,也就是说,极端的这么紧张的话,时间长了,他的精神决定会不健康。到时由于心过分紧张的缘故,他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幻觉、各式各样的幻听;当对这些显现越来越执着的时候,就变成精神无法控制。

  这就是身心过分执著的缘故导致成的,要记住,以后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做到自然一些。要是能自然的话,身心越来越会健康的。就是说,当有些人有病的时候,按照这种方式可以调整身体,原因就在此上。

  还有一点,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虽然他没有像生圆次第般平常观想三门五轮等等,但是由于调伏内心的缘故,因三门五轮也在调伏之中,故身上出现不同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刻意去修生圆次第,也有这种感觉。

  现前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最大调伏方法,就是不要去执著、不要去想它。根据我们平常修学的方便道去行持,不到很长的时间,这种感觉自然会消失的。一旦要是过分去执著这种感觉的话,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明显,达到一定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真实。就比如说,我前面有一张纸,你说这个纸不存在,但是我决定不会相信你的话,因为在我的面前,这个纸非常真实。就是说,一个具有幻觉的人,初次开始它是一种虚幻,但是由于时间的缘故,执著越来越强,它就变成像我们看见一张纸一样非常真实。这时候若不是一位具德、乃至你很相信的一位导师的口中说言,你决定不会相信它是虚幻。

  所以前一段时间,也有很多很多一些弟子,乃至有些不大正常的人,来问我该怎么办。我就告诫他们:去寻找这个人最相信的这位导师,要去依止这样一个导师,这位导师说什么话,他都能听得进去。如果这位导师说是虚的,他就想:虽然我感觉很真实,但是由于我非常相信这个导师的话,他说虚的,我就觉得它是虚的。时间不长,他可以调整过来。但若要是对一个不相信的人,即便这位导师的功德有多么殊胜,但是由于他不相信的缘故,无法调伏。

  [历经危及生身性命的严重苦行折磨。]

  这些都不是好事,以后要记住啊,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会带来极大的违缘。所以修学佛法应该要轻松一点,不能太过分地执著、过分地逼迫,这些都不是好事。

  虽然历代高僧大德确实是逼迫自己进入幽静山林当中去修学的,但是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他是非常自然的,是在一种非常善巧方便当中调伏着一切。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他身心健康,乃至越来越健康。

  所以我们不能过于太极端了啊!

  16、[千万不要落入这两个极端。]

  对世间的感情享乐,不要太极端;对修学过程当中的疲惫等等,也不要过于太极端了。极端最终得到的,就是一种身心不健康,现前在各地地方都有这样的显现。

  所以即便在我们现前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绝不能极端,极端是身心的最大障碍。

  17、小乘以不净观的方式来断绝这种贪执;大乘站在菩提心的立场之中,了知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立场之中,断绝贪欲;密宗站在净观的立场之中断绝贪欲,所以我们要以不同的方式去断绝这些。能不能成办禅定,完全取决于能否断绝这些外缘之上。当具备有这种外缘的时候,禅定很难增上,因为禅定是一种一心不乱,很难做到这一点。

  小乘要断绝一切贪欲,就靠这种不净的方式去断绝。由于小乘所有戒律都树立在身心之中,因此,为了断绝这样的贪欲,就站在不净观的立场之中去断绝。

  [在菩萨乘当中,把年长于己的女人,作母亲想;与自己同龄的女人,作姊妹想;比自己年轻的女人,作女儿想。简单来说,把一切女人作为母亲想,这就是初学菩萨的所修法。]

  [金刚乘中,明观所有女人都是本尊和本尊母的自性,所以不会对五身五智的幻变贪执、爱恋。]

  今天在断绝这种贪欲之上,也要以不净观、修菩提心,乃至以净观的方式,来断绝这种贪欲。有些是站在逆缘之上,有些是站在顺缘之上,总之就要做到这些。

  18、[如果独自一人在山里呆不住,就要念念回想静处的功德:]

  “在山里呆不住”的时候,意思就是在一个静处,乃至回到自己的家里,在一间小的房子里呆一阵时间后就呆不住的时候,就要按刚刚所说的,想到“静处的功德”,也就在一个寂静地方的功德。

  另一方面,也可以修学一些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现前我有福报修学这样的法,若要是现前不加以精进修法,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在我的身旁。今天我具备这么好的条件,怎么能呆不住呢?我应该更加精进修法才对。因此要断绝这种不圆满,乃至对修法起障碍的这些违缘。

  19、[要修禅还必须守护心无恶作的清净戒律。如云:“具戒者居彼。”随后修行一心不散之因——禅定。(《入行论》中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如果从最初受戒开始一直没有破戒,那就是摧毁魔幢者,也是树立法幢者;]

  20、在无上窍诀大圆满,乃至一切法当中,都有开戒和持戒两种情况,即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中要如实持戒,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中已经开戒。

  比如说,我们在行持五妙欲当中,初次开始行持善法者,必须要断除五妙欲,方能承办解脱;而当我们的禅定有所进展的时候,也就是说,能执受本体,当时妙力起现的一切相均成为本体庄严的时候,这时候已经开戒五妙欲了。即便行持五妙欲,一切也都成为本体之庄严,这时候绝不会形成一种过失。到达高处的时候,戒律已经形成了他的庄严,对他不会造成违缘的时候,就叫做开戒。

  所以这些都是针对当时的时间和见地来树立持戒和开戒的,并加以取舍。

  前行备忘录25课3禅定笔记

  21、[禅定的本体就是不散乱,在行住坐卧一切时分,用正念的绳索拴住这颗心来修。如(《入行论》中)云:“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我们一定要把念念不忘取舍之处的正念绳索,拴在所缘对境正法的桩子或柱子上,不让他涣散。]

  22、不是有些弟子们说,平常他在打坐的时候,身体非常轻松,好像身体不存在了,乃至即便有种身体的感觉,也好像是在天空中漂泊一般的,这种轻安的感觉是由于不紧不松而得到的一种境界。但这并不是什么很高的见地,而是身体达到不紧不松状态的一种境界。

  反观自己,我们平常也在修等持,身体的坐式是否已达到合格了?若要是合格的话,就会有这样的感受;若有这种感受,那么修行的时间当然会更长,因为身体很轻松的缘故,所以心也就如如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一旦身体要是很笨重的话,那心也很容易要不散乱,要不昏沉,无法进入到一种很轻松的状态之中,所以身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当身体达到轻安、轻松的时候,内心也会进入到一种很安乐的状态之中。我们平常很多安乐都需要有一个对境,才能产生这个安乐,但是在行持等持的时候,这种安乐,就不需要有这样的对境显现。

  23、[寂止包括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两种:其一、有缘寂止,心专注于慈心和慈等持之类善心的所缘相上,]

  这种修法,在我们平常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所缘有不净观和清净观,其中清净观所缘有无方佛的标志等等;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把心所缘在上师的皈依境之上,或所缘在持名念佛之上,或所缘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之上等等,都有个所缘的对境,这就叫做有缘寂止,也叫做有相定。

  24、[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

  在修学过程当中,这种正知、正念、不放逸也不可缺少啊。

  这里的“正念”,它不叫作无造法性之正念,而叫作改造意念之正念,因为当时的禅定有个所缘的对境,它还是意念在造作,所以这种正念也并完全是法性之正念,而是一种稍许意念改造之正念。我们在讲解正念的过程当中,也要根据时间和见地来讲解不同的正念。在有缘寂止的时候,它的正念当然是改造意念之正念。

  要记住,这时候绝不能说:我正在修持的禅定,虽然有一些改造,但时时应该站在无改造的状态之中。

  无改造是我们所向往,乃至期望的境界,但是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前面的这种意念造作是不可缺少的,这个道理,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

  25、[内心不散的因,不追溯过去的足迹,不迎接未来的念头,现在不流散到六识对境当中,自己的心,松紧适度,根据修行人各自的状况而定。在松紧适宜的基础上,不加改造而安住。]

  现前不是很多人都问:我现前在修有相定,何时可以修学无相定?

  有相定要趋向无相定,主要方便道就是“自然”。当把心所缘在一个境之上,做到越来越“自然”时,见解就会趋向于无相定的状态之中。这个“自然”,是下面的禅定趋向于上面的禅定,最好的方便道,要记住啊。

  如果没有这种“自然”的话,仅仅停顿在有相定的状态之中,那么今天是有相定,十天后还是有相定,一百天之后可能也就是有相定,因为中间转变的这个“自然”没有树立起来。所以我们天天都在传讲,在行持三摩地,也就是行持禅定的时候,必须要借助上师的窍诀,原因就在此上。

  不是也有很多弟子都在说:我现前在修有相定,已经修了一年、两年的时间,还是有相定,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没有做到“自然”,前面的禅定转变成后面的禅定,中间的这个连接、中间的这个转变,就要靠“自然”。

  要记住,当前我们修学成熟口诀法,乃至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们,前面的有相定要转变成后面的无相定,“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越“自然”的弟子,当然有相定转换成无相定的时间更快;若要是做不到“自然”,仅仅站在有相定之中执著的人,即便多长的时间,可能也就在有相定之中。

  26、[其二、无缘寂止,不应该全神贯注于慈心等一个所缘相上面,]

  自然安住,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

  但要记住,初次没有所缘一切对境,仅仅依靠意念造作而树立的话,仍旧没有离开有缘寂止。当你把心安住在空性状态当中,空性就是所缘的对境;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之中,明空不二就是所缘的对境。安住的时候,这个“安住”就自然形成你所缘的对境,所以还是有缘寂止,不是无缘寂止。

  无缘寂止是修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要记住啊。

  所以每当我们在讲解禅定的时候,先讲解有相定,后讲解无相定,原因就在此。因为即便让你修学无相定,还是没有超胜有相定,只是有缘寂止。还是在有缘寂止之上,只不过是名词树立为“无缘寂止”,你的禅定之境界,乃至你的这个见地,仍旧在有缘寂止之上。

  所以要知道这些过程,有相定是一切禅定之基础,要成办以后更高的见解,前面的这些过程都非常非常重要。

  27、[做到心不改造,坦然放松安住,时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摄持。]

  即便是在无缘寂止的状态当中,这个正知、正念、不放逸还是需要摄持的。

  这时候可能有些人会问:在没有所缘对境的前提之下,怎么又能树立正知、正念呢?

  我们在讲解无缘寂止当中,不是还要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的吗?

  是的,迷惑当中是没有正知、正念、不放逸的,时时都在放逸。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无记状态之中,他是没有正知、正念的。即便当时他觉得稍许有“明了”,但实际当中,完全没有形成无勤的明了,只是对这种明了之前的“明了”树立了一个正知、正念。它起不了切实的作用,仍旧站在一个无记状态之中,这就叫迷惑。

  在清明状态当中都在讲:我非常清明。好,这时候我们需要讲解的是,当你觉得很清明的时候,你能明什么呢?

  比如说。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眼前没有遮止一切,耳前所听得见的声音也没有遮止,可以安住在很清明、又能看得见、又能听得着的状态之中。好的,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着的话,这与第六识有什么区别呢?

  心安住时,当你看得见外面的境,又能听得出声音,还没有产生分别心的时候,那么当在第六识耽著的时候,它也没有分别心,也能看得见,也能听得着,这两者的区分在于何处?

  有时候是需要做一些辨别的,要不很难把自己的禅定很清净地赤祼出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出世间胜观与世间禅定相似易错乱,因为它们在很多地方都是非常相似的。

  因此,我们行持等持的弟子,智慧应该要更加细致一点才对。前面所传讲的是修持禅定当中的外缘,后面所讲解的是禅定本身的境界,不管站在哪一个立场之上,我们都得细致一些,不能太粗糙。

  所以,若要是谈到上师瑜伽导修,我在里面所传讲的等持,真的一点都不矮啊。现在很多人说《上师瑜伽导修》之中的禅定,都是有相定和无相定。但要记住,在无相定中,我还讲了一个叫清明无相定,一点都不矮。不要说是一年的时间,要是不精进修学的弟子,五年时间要圆满达到清明无相定,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里面讲的窍诀法真得很深。

  当然我没有按照成熟口诀法所传讲般的讲解,如讲解破人我当中,我在哪里的?身口意三门之中哪个重要?心在哪里?可能没有这么讲,但是在讲解行持禅定当中,已经把成熟口诀法的真正精华,乃至它的教义,已经聚集在上面传讲了,非常深!

  好,已经知道无缘寂止当中分为迷惑和清明,这里必须要分开啊。要是分不开的话,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无缘寂止当中怎么树立正知、正念?

  是的,在迷惑无相定、迷惑无缘寂止当中,是无法树立正知、正念的,因为它是一个无念,乃至无记状态;而在清明无相定当中,这里是无缘,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这种寂止应该是很清明时才能树立正知、正念。

  28、[当心越来越安住下来的时候,才对禅定类别加以分析:修慈等持等三摩地叫做凡夫行静虑。]

  三种禅定=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就是按照上面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修学,当时得到的禅定叫什么?叫三种禅定分类之中的凡夫行静虑。三种禅定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绝不能轻视这个凡夫行静虑,为什么这么讲解呢?因为下面的这两种禅定必须要依靠它才能逐渐增长。要是没有前面的这些基础,要达到下面的这两种禅定,是不可得的,除非你是上等根机的。

  29、[修行的觉受越来越有进步,尽管全无欢喜的外境,然而内心一直喜滋滋、乐融融,这是乐觉受;]

  只有先从有缘寂止,再进入无缘寂止,无缘寂止当中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当具备有清明无缘寂止的时候,这种觉受就会越来越进步。

  按照刚刚所修学的方式达到一定的时候,身心非常快乐,进入一种很安乐的状态之中。

  这种安乐是依靠什么而安乐的?平常我们渴的时候,因喝水而得到了心里非常安乐,所以安乐需要靠一个缘。但进入这种禅定的时候,不需要靠什么外缘,它自然会达到一种很安乐的境界。这种安乐能到什么地步呢?你今生依靠什么方式都达不到这么好的安乐,这就是乐觉受当中的这个“乐”。

  这种乐觉受,在你一生当中,依止什么样的外境,都达不到这么安乐的境界,这就叫做乐的觉受。很多修行者在这个乐觉受当中,长时间不想分离。即便你现在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你可能都不想吃饭,因为吃饭已经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吃饭得到的安乐,与当时的这个乐觉受对比,完全是天地悬隔之别。

  达到这样的一种乐感,就叫做乐觉受。对禅定本身来说,是见解增长之过程。但若贪执这种乐的觉受,那会成为漂泊欲界之因、形成欲界之因。

  要记住,当我们在修学等持的过程当中,如是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的话,这种乐、明、无念三种觉受,都会呈现的,要记住如何调伏这些啊。

  汉地有一种说法,叫“脱落”,叫“爆炸”。乐、明、无念三种觉受也是一种“脱落”或“爆炸”,怎么说呢?当这种乐觉受呈现的时候,它是突然性的,突然就会乐,落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很乐的一个觉受之中。

  很多人总认为,这种乐不需要依靠一个外缘,非常非常快乐,就因为它是登地菩萨当中的极喜地。

  当然不是的,这只叫乐觉受,从细致角度当中去观待,它还有一个取受啊,能感觉到这个很乐的这么一个取受。当然很细微,不粗糙,因为它是禅定之力量。粗的是不存在了,很细微当中的取受还存在的,这就叫乐的觉受。

  可不要把它当作是什么登地菩萨,不要当做什么见解圆满等等,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若要是不去贪恋这种境界,它是迅速成办见解之机会;若要是去贪恋的话,当然是漂泊轮回之根本。

  这是第一乐的觉受,第二是:

  30、[分别念垢染澄清以后能目睹房舍的里里外外等,这是明觉受;]

  前面讲的乐、明、无念三种觉受,它不全是按照这样的次第来呈现的:先乐、再明、再无念,不一定的。有些人可能只有乐觉受,有些人可能只有明觉受,有些人可能只有无念觉受,有些人可能三者都具有,这是不一定的。

  所谓的明觉受是什么呢?在粗大的分别念已经澄清后,这时候,这种明了会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呢?

  很明了的时候能精通一切,甚至有时候还具备他心通。比如说,当一个人来的时候,他心里想什么,你都能知道。但这是短暂性的,它还有限制性,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因为明觉受,它本身只是一个觉受;觉受,它是局限性的,并不是遍知的,所以有时会有这种他心通。

  从眼睛的角度当中,它是通彻的。当你坐在房间里头打坐的时候,能看见外面所有的人在干什么,非常非常清楚。记得那时候,我在禅院里打坐期间,可能就有一种明觉受。即便当时在写字的时候,从禅院外面进来的人手里提着什么,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就叫明觉受。

  明觉受的时间绝不会很长,它只是一个觉受。我们天天都在讲解,觉受犹如烟雾,很容易消散。

  这些都不圆满,因为觉受它只是一个过程,是见解增长之过程。它也是“脱落”或“爆炸”,是突然产生这么一个境界。当产生这种显现的时候,绝不能以为自己现前已经登地了。

  要记住,当我们在行持一切等持的时候,若如是呈现这样的显现,绝不能去贪执啊。贪执是漂泊轮回之根本,若要是不去贪执,明觉受是迅速成办见解之机会。

  好,以上就叫做明觉受。

  31、[看看心是否生起了分别念时,认为无所生起,这是无分别觉受。]

  这个不是仅仅依靠意念造作而得到的一种无念觉受,这种无念达到什么地步呢?当你平常行持,不管是在座上还是座下,都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空性的,这种感受非常非常强烈。甚至有些修行之者,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可做的:我可以飞翔,我可以水上漂着,我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但这只是一种觉受。

  往昔我们不是说过吗?昌根阿瑞仁波切的第一个侍者,阿嘎尼玛,当时就有这种觉受。因为昌根阿瑞仁波切平常会跟阿嘎尼玛开一些玩笑,所以阿嘎尼玛就怕上师给他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当他有这种无念觉受之后,觉得什么事情都能自在,就拿着一些石头使劲压,看能不能压扁的,实际上是压不扁的,因为它只是一种觉受;有时跑到河边,命令这个河“停”,河水还是一直流,这只是一种觉受。等两天我们呈现无念觉受的时候,可不能去做这种事的,因为它只是一种觉受。

  是觉受还是证悟,需要细致观待,若还有一个很细微的取受,觉得“它是一种无念”,这么一个小小的取受,就是觉受。

  好像什么都能做得到的,但是做不了,这就叫做无念之觉受。

  我们如是行持等持的缘故,当达到一定的时候,就是刚刚所说的,当觉受越来越进步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觉受。这些觉受是见解逐渐增长之过程,对于我们当时的境界来说,对于当时的感受来说,它是突然性出现的感觉,所以很多人把它称之为“脱落”或“爆炸”,并把它用来印证登地菩萨,乃至更高境界者,也是有的。

  但要记住,这些都称之为觉受,是见解增长之过程。若要是以五道树立的话,就叫做资粮道。

  32、[以上这些单单是寂止,由于对明乐无分别觉受有着耽著的缘故,属于凡夫行禅定,]

  这个凡夫行禅定指的是什么?

  凡夫行静虑与义分别静虑两者不同的区别是,凡夫行静虑前面仍旧含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即便是一个无缘的觉受,也还是有一个很粗的一种领受的;相对下面的义分别静虑来说,更粗糙一些。

  比如说,前面在具有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的时候,凡夫行静虑的领受是非常强的,针对下面的义分别静虑来说,它是很粗大的;后面对于一种空性有所了知的时候,我们就把它称为义分别静虑,就叫做入定有相见。

  33、[因为贪执明乐无分别不会成为获得解脱之因,只要心里保留着我的明乐无分别这种“人我”与耽著明乐无分别这种“法我”的执著,就与解脱之因——证悟无我相违。这般修习,通过分析禅定支和无色定来修行,从而获得五眼六通等,即是禅定的功德所在。]

  就在具备以上这种乐感、明感和无念感的基础当中行持,会达到这样的一些果报。但要记住的是,当前我们行持乐、明、无念三种觉受,是前面禅定的力量而达到的一种过程,这个境界是一个过程。

  34、[接下来是义分别静虑,在凡夫行静虑的基础上,凭借理证分析人我和法我,空性、寂止好似水乳交融般圆融双运,在心的执著相方面,虽然不会对前面的明乐无分别耽著,但是仍旧不能放下执著空性的对治心。]

  我们所说的入定有相见,原因就在此上。因为前面呈现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的时候,“我有这种感觉”,存在对我乃至对法的执著,这种领受还是很强烈。

  乐、明、无念三种觉受,虽然称之为一种“爆炸”和“脱落”,相对前面的见解来说,它已经非常细致了,但针对当时的境界来说,仍旧还有两方面的取受:“我”和“禅定”、“我”和“法”,还是有很粗的一种领受。

  现前很多具有乐、明、无念三种觉受者,当有这种觉受的时候就说:“我当时有这种感觉的”,这时候细致观待,就有这种“我”和“法”的领受,所以称之为上面所说的“凡夫行静虑”。

  但是逐渐,这个“我”开始消失了;但是从法角度当中,还有一个细微空性的取受。就是说,能取受这种空性的这么一种的心念,就叫做义分别静虑,也就是入定有相见。

  要记住啊,这个过程必须要分开一些,要不怎么也不知道,自己的禅定有没有增长。

  有时候我们站在粗糙的立场之中,总觉得前面这个“我”的禅定,可能已经不存在了。是的,这种粗的“我”的禅定心态不存在了,但是细微当中的这个取舍是否不存在?真不存在吗?

  现前很多修持禅定的弟子,由于天天精进的缘故,他能进入到一种状态之中。所以平常在修的过程当中,先要修一段时间才能进入“这个状态”之中。“这个状态”,它就是一个法我;紧接着这个法我的同时,还有一个很细微的取受,“我”的状态 ,这就是人我。细致观待,决定会觉得到的。

  当然粗糙的“我”和“法”是不存在了,因为那时候是一种等持,那么粗大的心态,是不具有的,这个是谁都知道的。

  现前不是有很多修学的弟子们说:这一段时间修行不好。

  怎么不好?因为没有进入到“这个状态”,是吗?若要是进入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修法很不错。

  细致观待“这个状态”,状态已经有取受了;有没有一个“我”的状态?有没有一个能执者?若有,那这叫什么呢?就叫做凡夫行静虑,两者都具有者。

  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当然从前面的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开始修学,逐步增长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它是一个好的过程。从见解本身的角度当中来说,它可能不圆满、不了义,所以它是一个过失;但是在修行者的立场之中来说,它是见解逐渐增长之过程,是个好的现象。

  要从两个角度去分析啊,因为有时候我们站在见解的立场之中,可能会抛弃,乃至讲解一些这个的过失。这时候你总认为这是一种过失,那你从哪里下手呢?就不知道该从哪个地方下手了。

  是的,在见解的立场之中,由于具有这个取受的缘故,它是过失;但是在前面修学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的角度当中,由于这种觉受越来越进步,而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所以这是一个见解增长之过程,是一件好事的。

  讲解这个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在这个上面停顿。要不觉得有了这个见解,我就已经开悟了;要不觉得我有感受了、有感觉了。

  感受、感觉什么都不是,这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当修到一定的时候,可能进入刚刚所说的一个状态。进入这种状态的领受已经不是很粗糙了,越来越细微,甚至“我”这个能执者的取受,也已经不存在了,具备一种比前面更细致的一种状态之上,这就叫做入定有相见,也就是义分别静虑。

  当前面这种状态的取受,已经消失以后,那它就叫什么?缘真如之静虑。缘真如之静虑指的是什么?就是佛的境界。

  如果从登地、一地开始讲解,那时候就不会有这种显现。

  前两天我们不是也举了很多例子吗?如来芽尊者在幽静山林打坐的时候,每天都出来修顿超。有一天早晨一出来的时候,突然太阳的光色作为一个缘,自然就看见拉萨整个外缘,全都看得一清二楚。当时他一祈祷上师,就闷厥过去了。当一醒来的时候,他就进入自己修顿超的地方。平常修学时有一种状态,在这个状态当中觉得非常舒适。但是当时这种状态完全已经消尽,修与无修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后面他的导师智悲光尊者授记,这就是开悟见道。

  现前我们在座的有些人也说:“我平常修不修,都是无所谓的,已经达到平等之状态了”。(师笑,众笑)好嘞,当时有人给他一个耳光,看看他是不是在平等之状态中。

  好的,要细致一点的,要是不细致,就如同前两天我给你们举的例子般的。有个出家人问我,他现前也可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词句相似,但是你所生的心完全不同,一个是真心,一个是忘心。当你说“没有一个所修能修之法”时,这时候叫什么?叫无记状态,这不叫作什么真正见道的见解。

  这上面还是要细致一点,我们这两天印证见解的时候,不仅仅是单纯站在见解的立场之中印证,还要于后得、梦境,还有功德多方面去印证自己的禅定。要看看我们的见解是否是“修不修都是无所谓”,如果我们的见解真是无所谓的话,那其外的一切功德应该如实具有。

  35、[因此,在资粮道时着重修行凡夫行静虑,加行道着重修行义分别静虑。]

  就是刚刚所讲解的,看看自己的禅定是否已进入了这个状态。

  当然从相似的角度当中,我想我们在座的多数弟子已经进入义分别静虑。为什么呢?因为长时间修学的缘故。

  但是义分别静虑是否圆满,那可就不敢这么轻易去定论了,说“我禅定当中有这种觉受,已经圆满,叫喻光明之见”。喻光明见解还要分为四个阶段,就是加行当中的识聚之分,要分为四种,它还是非常细致的。

  在加行道当中,如果见解已经达到这样的地步,就不会堕落了;烦恼即便具有,也不会像往昔一般粗大;尤其在见解的角度当中,会更细致一些的。刚刚已经说过,从禅定乃至禅定的境界当中,后得、梦境乃至多方面都会有进展的,都要更细致一点呢。刚刚所讲解的这个法,都要记住。

  刚刚所讲解的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这样的禅定,怎样能让凡夫行静虑迅速可以变成义分别静虑呢?义分别静虑怎样可以让它转变成缘真如静虑呢?光凭禅定本身的力量就会迅速成办吗?

  不,因为太单调的缘故,还要具备殊胜修行方便道和行持一切行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总认为,只要对前面的禅定有所了解,时时就在这个禅定之上,就可以迅速突破这个关,就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不,光凭这个禅定是不够的。我们在讲解显宗与密宗在行持等持之上不同的区别时,讲到显宗的等持需要一一圆满之后,方能修学下面的禅定、方能成就。密宗不需要这样修学,可以在没有领受的状态当中,圆满一切而获得究竟果实。两者不同的区分在何处?一方面见地不同;另一方面,最大的区别,在于殊胜修学方便道,乃至行为之不同啊。

  要记住,我们修学禅定绝不能单调,所以今天早上在讲的过程当中,把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都讲得那么细致的缘故,就在于此上,就是为了让我们前面的禅定迅速转变,很快达到上面的见解。

  我们刚刚所说的,在座长时间修学的弟子,可能都具有义分别静虑。义分别静虑怎样迅速达到缘真如静虑呢?刚刚所讲解的,密宗修学方便道三不动摇修法,乃至行为当中守持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乃至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与二十五条支分誓言,做得如何?要是做得很好的话,你的见解很快可以突破这个关;要是没有做到前面的这些,光在这个见解之上,而没有其他的辅助,那么可能今天是这样,明天也就是这样,后天明年也就是这样,见解没有丝毫进展。

  要记住的是,小乘十八部、缘觉,乃至唯识派,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见解都非常高,为什么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原因在何处?就在于刚刚所说的。

  应成派的见解也非常高啊,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四空双运,不是意念造作,而站在自身当中树立的四空双运之见解,非常高的,但为什么还要等待那么长的时间?就是修行和行为之作用。

  要记住,非常重要,我们以后的修学不要太单调。

  36、[如来之静虑,与佛陀的禅定相类似,那是在见道时,止观一味一体而远离了实执、空执,达到了万法实相真如本性中,远离一切戏论承许。]

  也就是缘真如静虑。为什么?佛陀是圆满的。

  刚刚所讲解的“这种状态”、“我的状态”之等持也已经消失了,因为这种取受也已经不存在了,完全已经消融于法界之中,达到圆满悲空双运之见解,也可以叫作便知双运之禅定。

  “戏论承许”指的是什么?就是刚刚以上所说的,能执者我的取受,和所执著的法的取受,都称之为戏论。前面先断绝能执者之取受,为入定有相见;逐渐断绝所执受之取受的时候,就叫做入定无相见,登地菩萨的境界。

  这种取受都称之为戏论,非常细致啊。贪嗔痴烦恼叫戏论,是叫戏论,但是进入等持的时候,可不能这么粗糙,应该更细致一些。

  今天即便没有境界,我想呢,仅仅依靠意念分析,也能八九不离十地分析到,哦,这个凡夫之静虑是这样的,义分别静虑是这样的,缘真如之静虑是这样的,可能大概都知道。

  我们先举个例子,你在闷厥时候,能感觉到整个过程吗?如果能,那么这还在一种思维分析当中。义分别静虑当中的戏论还会更细致啊,仅仅站在意念之上时,光靠思维去造作,你永远取受不了这种境界,只有靠行持等持的弟子,才能一五一十地分析它。

  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比喻呢?因为我们的见解绝不能太粗糙。如果太粗糙的话,可能就永久站在这么一个见解之上,说是义分别静虑,但实际当中连凡夫行静虑都没有超越。当然不能这样,行持禅定应该要细致一点,细致一点才对。

  37、以上就是所讲解的禅定,刚刚已经讲过,站在禅定的立场之中,要如何断绝外缘。刚刚在外缘当中,我们可以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当中去断绝,比如说女众观待男众,男众观待女众,站在别解脱戒的立场之中,也就是小乘的立场之中,观想不净观。

  要记住,绝不能高攀的。有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修行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所以仅仅站在净观之上。我想,我们所谓的净观,有时候是间断性的,尤其是太间断了,一天能生几次净观?细致观待一下自己啊,不管你在座上还是座下,能生几次净观?在不具备这种净观的时候,前面的大乘佛法断绝贪念,和小乘以不净观断绝贪念的方法,是不能缺少的。

  从禅定本身的立场之中要知道,什么叫做禅定?行待这种禅定迅速过这一关,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具有昏沉掉举的状态当中,要怎样善巧运用?

  尤其在具备这种禅定的基础之上,不光是在禅定之上要具备这样的功德,还要在出定、功德、梦境、烦恼消尽,乃至多方面,去观待自己的禅定是否是这样的,它是总括性的,是多方面的。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22下-24课行菩提心(四度)小结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6-27上课行菩提心(智慧度)小结(1-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