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78课1-9

创建日期:2022-09-13

  行为学-教言宝藏78课1-9

  第七十八课:呈现万物皆净土

  一、法与根机相应

  我们每次都会讲解关于共同方面的一些要点,就是希望大家能将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共同法都树立到修行之中。尤其作为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要知道两种教授,即我们通常所讲解的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方便教授是针对次第根机,真实教授针对的是利根者。

  关于这一点,我们也举过很多例子。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内心都怀有一种理想,希望自己能求到最殊胜的法,但什么才是最殊胜的法?曾经有一位修行者问过一位高僧大德同样的问题:“诸佛菩萨的教言中,哪个教言及传承最为殊胜?”这位高僧大德曰:“从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

  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从我们的根机来说,与自己根机相符的法就是最殊胜的法。由此可知,对次第根机者而言,方便教授有多么重要。对于利根者而论,当然真实教授最为殊胜。就如同历代传承祖师在修行过程当中,不需要前面有很多方便基础,就能以心对心、或者以表示为缘,获得开悟。具有这样的根机,就称之为利根者,而针对这样的根机的教授就叫真实教授。所以这位高僧大德回答说:“从自己根机而论,与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但从法的角度来说,密法最为殊胜。”

  现前我们修行过程中,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我们已逐渐认清轮回过患,并对解脱的渴望也越来越强,此时就要问问自己:想修最殊胜的传承妙法,但何为最殊胜?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从自己根机着手的同时也要从法的角度观待。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八万四千种法门,总摄于三乘教法之中,相较于下面两乘,密法最为殊胜。因为密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所以我们从法的角度而言,如今选择的就是最殊胜的法——密法。但是在行持过程中,要配同个人的根机,对次第根机而言,要着重修学方便教授。也就是说,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以及我们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之下,不得不依靠次第方式来调顺自己的烦恼,这时候方便教授对我们而言就是最殊胜的。因此,我们当前的修法,就要按照次第来。

  我们在讲《上师瑜伽导修》时,将上师瑜伽分为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以及成熟口诀法讲解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等一系列方便。如是传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由于我们根机等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不得不按照次第方式而修学。懂得这些道理,就懂得修行的真正意义。若不追随这样的法去做,就会有修学很深的法,但实际上见解却永久不增上的过失。这些内容,已经在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以及类似公案中有所体现。此处不再赘述。

  二、信心就是根机

  现前我们都是次第修学者,次第根机者与利根者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根机,而所谓根机就是指信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信心来树立自己根机的高低。

  虽然今天我们已进入了佛门,对三宝乃至对法也有了一定的信心,但有时细致问问自己:我们的信心是否经得起考验?恐怕当我们遇到逆缘时,我们的信心非常容易退转,而这就是次第根机的本性。今天我们从事一系列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根机。当然,从法的角度,我们会讲解很多不同的方便法,但是从根机而论,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根机、培养信心。若能对这些道理有真正的了解,后期修行过程中,就不容易走偏道。

  我相信有很多修行人,无论他修的是汉传佛教的禅宗,还是藏传佛教的密宗,其中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殊胜的教言不在于观照,而在于直指心性。如今作为修学最高法的根机者,应该接受直指心性方可成就,这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虽然这确实是来自于传承祖师的教授,但还是要问问自己的根机能否做到?若是做不到,即便对真实教授的文字理解有多么丰富,最终也无法得到圆满的教义。相关的公案,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的历史上,都屡见不鲜。这也是在充分地告诫我们: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是解脱的根本。

  无垢光尊者弟子,即无畏洲(晋美林巴)曾经说过,他的一生中摄受过许多弟子,其中有具智慧者、具精进者,也有具信心者。其中具精进者,无论白天晚上都非常精进;无论座上座下,都能一丝不苟地遵循导师的教言,但由于只具有精进的缘故,最终只能得到止息妄念的世间禅定。具智慧者,时时都在观照修行,虽然修行过程中也有些许见解,但最终还是无法超越伺察意之见解,仍旧属于意识造作范围。只有具信心者,才能最终成就上师所有的密意。

  从这个教言中,我们就能知道信心的重要性,而我们所传讲的一系列内容,都是为了培养信心。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实修,我们多多少少都做了不少善事,今天我们可以不辜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不辜负所有人地说,我的信心正在增长,我们的见解正在增长。因为仅凭止息妄念而树立见解者,从解脱本身的角度来说,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果是站在信心的角度而言,则一切功德都应该在信心中圆满。所以,我们也复次教诫,修行过程中,必须要通达这一系列道理。

  三、修法不要贪多而要修圆满

  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一次性修很多法,是否解脱会来得更快?比如我上午与这个法结缘,下午与那个法结缘,一天当中尽可能与不同的法多结一些法缘,是否成办解脱就会更圆满一些?”

  这些都是很不圆满的想法。我们说过,八万四千种法门,不是为一个人宣讲的,是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立的。这就意味我们现前的修行,不是说结缘的次数越多,解脱就来得越快。如我等导师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就是指实修过程中,如果不能把一切法都集中到一个点当中去修行,无论你通达多少理论,即生成办解脱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因为八万四千种法门才等于解脱。

  今生我们无论有多么努力,也不可能修完所有的法。即便能修行八万四千法门中一千个法、一万个法,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与今天的修行对比,可能这一句是很大的数字;但与圆满境界对比,仍旧是局限的法,所以无法成办解脱。因此,平常选择修法过程中要懂得这些道理。

  当然,这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比如有些刚入门者,认为只要一心向善,平常能或多或少地做一些身做礼拜或口中持诵等与善行有些许相关的修法,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但现前我们已经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清楚地了解,只要对轮回的厌离心、对解脱的渴望心越来越强,就不会再仅仅停顿在往昔的见解中,而是会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条件。

  因此,这些道理,都必须要清清楚楚,修法才能事半功倍。

  四、修行不能只追求满足感

  如今有很多修行者,可能是因为理论上不够通达,也有可能是个人内心还不成熟的缘故,总觉得自己需要在短时间中有一种成就感。比如自己做完了一件事,就好像所有相关的事情都做完了,所有的任务都完成了,内心会因此产生一种成就感。

  当然,初次进入佛门时,由于我们的内心还非常幼稚,此时需要一位具德上师为我们指点并布置相关的任务。若非如此,我们就会非常懈怠。但后期内心成熟时,就应该要有自知之明,更应该看重的是修行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无论从事何种善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调伏内心而成办解脱。因此,现前我们就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上节课说过,修行可以分为以因为取向和以果为取向两种。对于以因为取向者,就需要在他刚入门时为他讲解如果这样去做,会有怎样的功德等等。因为初次修法时,他即便观待内心,内心也不会有多少改变,所以只能借所做善法的大小、多少来衡量并树立见解的大小与强弱。这样以因为取向的方式去成办功德,是为以后的修学创造基础。

  当我们的见解有所进展时,尤其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就必须做到以果为取向。我们当前所做的一系列因,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果实,但前提是必须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果?真正的果就是解脱,也可以称之为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等等。但什么是解脱,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是成佛?当你真正懂得解脱果实的意义,就要以此为取向而行入正法之中。这个时候,真的需要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这样去做,意义非常广大。

  我们昨天讲过不少共同前行方面的一些理趣,而这也意味着如是修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平时修行过程中,要真正懂得相关的道理,而不是仅仅顺着自己的心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身份,现前还是凡夫,是初行者,因此我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不一定是最圆满的,而依止导师并追随导师教言修行的目的也正在此上。因此,修行能够谨慎一些是非常好的。

  我们上节课讲解了想要成办什么样的果,就要具有什么样的因,因为因果关系非常重要。可能有些会认为:“心的本性超越一切因缘,称为任运自成。”理论上讲解心的本性当然如此,但是我们还要问问自己,面对显现,当下能否执受本体?若不能执受本体,就说明我们还属于因缘的范围,仍旧不能跳脱因果的范围,因此不得不依靠因来创造果。

  五、呈现万物皆净土上师教言深奥相(一)

  【呈现万物皆刹土,上师教言深奥相】

  我们通常将净土称之为光明,而其中又分为直断之光明和顿超之光明。直断的光明指的是什么?就是指自性明了。

  现在很多人说,他在平常修行过程中,眼前能呈现不同的光等现象,这是否就是直断光明?不是!直断光明讲解的是自性明了,我们不能将它与顿超混为一谈。以前你可能听说过顿超的光明境界,而其中会有四灯、法性光等说法,因此就把这些混在一起,以为无论当前是否具有见解,只要有显现就都称之为法性光、光明境界等等。这样的想法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

  要知道,无论是称为直断净土还是直断光明,指的都是自性明了。也就是说,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此时具有了了分明的清净状态,就称之为光明境界。它不在于外相,而在于一种境界,这才是直断净土,是直断光明。

  如今有不少刚开始入门者说,他平常也可以看得见不同的光等等。从瑞相的角度来说,你可能与佛、与修行有很好的缘分,因此会呈现不同的瑞相;但也可以说是在修道过程当中,有邪魔在加持。

  当我们修行功德逐渐增长时,由于见解掺杂所知障,会呈现不同的显现,有外在的相、也有内在的感受,这些都称之为觉受。此处所讲解的光明净土,可不是讲解眼前呈现的相,而是站在直断的角度讲解光明净土,讲解这种清净的状态。它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种相,要懂得这个道理。

  如何理解眼前呈现一切山河大地均变成光明之境界?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一面墙,在具有了光明境界后,这面墙会变成另一个形相才称之为光明净土么?当然不是的。在直断角度而言,是一种清净之状态。若能执受这种清明状态,则眼前呈现的一切相,无论站在世俗角度理解有多么不清净,在圣者面前,永远都是清净的。这就叫光明刹土,而不是在于它会在眼前变成什么。

  我们通常说,万物即为刹土,万物即为光明。难带是指眼前呈现一切相都会变成另一个形相才叫做佛的刹土吗?不是的。要记住我们讲解的是境界,而不是讲解要改变什么样的相。如果仅仅改变外相,就好像我们现前所在佛堂一样,基本看不见墙面,四周全是各式各样佛的形象以及各种供品,但这就叫做光明之形象么?当然,我们需要依靠努力创造这样的外缘形象来改变、影响自己的心态,但它本身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直断之境界。这里所讲解的“呈现万物皆刹土”指的是在执受见解时,时时都能在很清明状态当中安住,这时眼前呈现一切之相,没有一个不清净者。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中说:“若是具有信心者,万物无不呈上师。”在具有信心者面前,眼前呈现的一棵树、一根草都是上师的化现,难道此时需要让树变成上师的形象才能称为上师么?不是的。此处的“上师”指的是能诠胜义之上师。由于执受能诠胜义上师之故,眼前所呈现的一切相,均称为所诠形相之上师。此时即便是一棵树、一根草,它都会无缘为你赐予各式各样的教言,而不需要变成一个人的形象,口中用各种词语表达很多教言。这就叫做表示传承。

  表示传承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的见解。如果你的内心还没有达到这样的见解,即便在眼前眼前呈现,你也感受不到。平常我们也不是没有见到过这些形象,但我们除了眼前看到这些形象,内心产生一些情绪飘动外,并没有得到什么见解,它也没有成为调伏内心之缘。但为什么说大资粮道所看到的外在形相均能起到调伏自心之缘呢?此处还是在讲解他的见地。

  “呈现万物皆刹土,上师教言深奥相”,令一切万物均呈现刹土,就是上师教言深奥的一种象征。上师的教言如果不深奥,就很难呈现这样的相。往昔上师传讲这部教言过程中说过,亚青很多弟子,无论是直断光明刹土还是顿超光明刹土,都能呈现很多功德。因为顿超光明刹土,从明智如量相以上会宣讲很多文武坛城等像,而能呈现如是清净之相靠的就是上师教言的深奥与清净。今天我们在修的过程中,暂时不讲解见地有多高,光明刹土有多清净,总的来说,修行都在逐渐增上。这就是我们当前修法非常深奥,传承非常清净的一种象征。在座所有弟子都要懂得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因果关系!

  六、呈现万物皆净土上师教言深奥相(二)

  我们刚刚所传讲的是直断的光明。顿超的光明,在讲解四灯的时候会讲到法性光、圆空光、金刚链以及文武坛城等一系列显现,这些都称之为光明之境界。但这些光明只能称之为道光明,因为没有到达法性灭尽地前,还是有生灭性。当最终圆满实证见解而呈现密严刹土时,则一切光明都将永恒不变。

  平常修行过程中,应该如何辨别自己眼前呈现一切相能否称之为光明?此时就要看看自己的见解如何。清明之见解越赤裸,所呈现的一切万物之相越清净。无论站在世俗角度中观待,眼前的呈现有多么不清净,对于具有清明见解的修行者来说,却没有不清净者,一切均为上师之坛城、文武之坛城,都是光明净土。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历代高僧大德都曾经说过一样的见解:“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祖师们如是宣讲,并不是仅仅为我们演示一种推理:“你如果这样去做,理论上可能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并非如此,而是导师们在为我们讲解他们真正的境界:当内心圆满清净时,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

  我们凡夫人总是认为,导师们看见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眼前的形象不一定是山河大地,可能是宫殿楼宇等清净庄严的建筑。因为我们平常看见的经变图上,极乐世界环境和宫殿建筑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完全不一样。这是否说明,当内心清净时,即便是在人间,眼前呈现的山河大地也和极乐世界一样,是与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的显现。若是如此,真正证悟见解者恐怕就不知道自己现前在身在何处了。即便他根据神通知道自己在于何处,恐怕也是和瞎子描述环境一般,对眼前的景象视而不见,然后描述出另外一种境界。

  这种将山河大地说成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是否和把炭说成金,把驴说成马一般,是一种掩盖性的说法?当然不是。既不是改变一切外境,又和我们凡夫眼前看见的不一样,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这就需要靠自己去体悟才知道。

  当然,也有可能这两种状态都不是。如果证悟者看到的也是山河大地,与凡夫不清净之相有什么区别?又何来光明清净之相?惠能大师说:“内心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为什么不说“一心向善者,山河大地仍旧在眼前”?所以有可能这两种状态都不是正确的见解。

  也就是说,也不能认为完全看不见山河大地,因为惠能大师没有说过,成就后都成了瞎子,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甚至连自己的房子都找不到了。尤其前面看见的一切形象是这样的,但是在自己眼中又转变成了另一个形象,所以自己也不知道在哪里了。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一个成就者成就以后,对人间有这么多迷惑,反而变得糊里糊涂的。只有越来越清明才对。

  既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是如何呈现清净刹土,清净的呈现又从哪里冒出来的?说白了,还是讲解内心清净。这时不要用推理去掩盖什么,认为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这些都掺杂于了很多不圆满的成分,是一种意识造作。

  要记住,西方极乐世界和解脱是超越时空之见解,他们不属于我们现前意识范围之中,也不属于时空的思维范畴之中。现前我们无法用思维去推理、去了解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只有通过实修实证去体会。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禅宗有一个参禅的公案:参禅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之时,山非山、水非水;参禅之后,山仍旧是山,水仍旧是水。既然前者和后者没有差别,修行又有何用?若有很大差距,为什么说“参禅之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呢?中间为什么会有一种改变的过程?我想,还是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去真正修行体悟,就没有什么参不透的地方。仅凭我们思维去想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恐怕永远都处于修行的歧途之中。要记住,智慧不在意识造作之中,否则永远是歧途。

  七、呈现万物皆净土上师教言深奥相(三)

  由于上师的教言深奥,故能呈现清净之刹土。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要做到如理如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绝不能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好。要记住,修行必须要如理如法。

  我平常见到很多汉地居士彼此打招呼时,都会说依教奉行。所谓依教奉行,就是指依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奉行。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必须要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今天我们的修学也不例外,决定不能在其中掺杂一点点私心。比如总是觉得这样做好,那样做更好等等。我以前在修行过程中,也曾经有过这些分别念,有时候觉得这样做感觉好一点,有时候觉得那样做感觉不舒服。

  我有一个非常可笑的例子。我刚开始学写藏文时,就是按照经书上的字体写,写了一段时间后能写得比较工整。老师非常高兴,就让我誊抄一本薄薄的经典。我当时写的时候,是要直接写在裁好的框里,但是在写的过程中,一行字从头写到尾,最后多了两个字写不下了。当时我就想:“边上要是多出来就不好看了,这两个字就不要了吧。”最后就变成,那一句话的发音怎么都念不出来了。本来可以念出来的发音,因为我去掉两个字的原因,就变得读不出来了。好比我们写汉字的时候,写到最后,觉得多了半个字没有地方写,就只留下半个字。还是原来的意思么?不是了。我当时也是这样的情况,一行里面要写多少字是有规定的,多了的这个字必须和前面的字加在一起理解。如果不写出来,就根本无法念诵。这就是由于自私的缘故造成的。

  同样,修行过程中,自己觉得这样修好一点,那样修好一点,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比如我们每天早起修法之前,都必须要立誓,目的就是为了修行前遣除一切魔障。因为,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们短短的修行时间中,可能会招来各式各样的魔障。为了遣除一切魔障,前行之前行的第二个步骤就是立誓,如是造行能起到消尽一切魔障的作用,也可以称之为具有守护的作用。它能守护我们,令这一座的修学更加清净。

  这也相当于我们身上带了一个护身符。护身符能护持自己的身体令它不得病,远离违缘等等。我们修行之前立下这样的誓言就能起到这个作用。但有些人会觉得,难道每天都要这样立誓么?反正我父母早就去世了,他们不会进来打扰我,也不会从棺材起里爬起来和我聊天,我就省掉这个步骤,不立这样的誓言了。要记住,有时候为你制造违缘的,不仅仅是人,也有非人等等,我们立下这样的誓言,就是为了遣除一切违缘,所以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缺少。

  入座前行之身要七支坐法,有些人觉得这样的坐式太痛了,还是算了,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打坐吧。我们说过,当你手脚不方便的时候,可以开许你用其他的方式打坐,但如果你的条件是可以做到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如理如法去做,这样功德会更大。我们在讲解这些坐式的时候,都同时讲解了它的功德,所以我们在这些细节上绝不能有一点点的私心。

  接下去的通达方便、认识智慧也是一样。可能也有很多人,一说打坐,无论坐得住、坐不住,都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这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但这种修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们这两天已经讲了很多了。

  接下去讲解善巧运用。对于调伏烦恼的方便,我们主要讲解了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剖析调伏妄念运用方式有很多,比如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以及观共同外前行、不共同内加行中的皈依发心等一系列内容都可以如是观照,甚至中途还可以配同着持风。持风非常重要,它能止息一切妄念。第一次可能觉得很不适应,因为以前从来没做过。尤其一安住就要稍微把口张开,就觉得口干舌燥,感到很不适应,这时有些人可能又会觉得不习惯,想想还是算了吧,反正张口闭口也没多少区别,都是呼吸,张开嘴巴太累了。要记住,这些都是顿超殊胜方便,绝不能轻视。我们平常在做的过程当中,虽然第一次、第二次,甚至一段时间内都感觉很不适应,但这是非常正常的。

  记得以前我们在亚青修顿超时,顿超的姿势称之为三身坐式。三身坐式与我们平常毗卢七支坐法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第一次以三身坐式修顿超时,也觉得非常不舒适。别说把心定下来,仅仅保持这种姿势都感觉很累,还要不停地换,先是法身又是报身,而报身又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后面还有化身等等,每一座都要不停地去换各种姿势。由于不适应的缘故,总觉得很不舒服。

  当时上师告诫我们,修顿超时,虽然称之为百日闭关,但仅仅是适应坐式,可能就需要二十天。二十天后才能与禅定真正相契合。因为这时你的身体姿势相对已经开始熟悉适应了,也就没有刚开始那么难受了,这时候才能配同着禅定修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我也常常告诫所有弟子,初次修学期间,大概一个月左右过来一趟就可以了,主要是身的姿势还不适应的原因,一开始很难与禅定契合到一起。即便你在太阳下已坐了一个月,但见解等多方面还没有很好地增上,原因可能就是由于坐式不习惯。

  我们修上师瑜伽也同样一个道理。往昔没有这么坐过的人,第一次修法可能对于身要七支坐法不适应。一座中,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情绪,“我是否不适合修这个的法”或者“我这样的身体可能坐不了这个姿势”要记住,一切都是修炼。

  我们在讲五道时说过,在没有达到无学道之前,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道、都是在学习修行中。连这么高的境界还需要修学,刚入门者更不用谈了。因此,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是非常正常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修行最初就是一种苦行。因此,我们平常在修行过程中,一点都不能掺杂于私心,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在课上可能会把各种内容都聚集在一起,稍微做一些讲解,但在具体操作方式上,修行还是要遵循《上师瑜伽导修文》或《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的教言去做,一点都不能少,这些非常重要。只有具有前面的因,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果。

  我们常常在说,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完全取决于你在做的过程当中是否能如理如法去做?当然,有时由于个人太急躁的原因,会将如理如法修行先搁置一旁,自己懂多少就修多少,但内心对于功德的呈现又有很大的期盼,希望能呈现出自己想要的的一种境界、觉受。可是,凭借这样的修行,即便呈现觉受又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想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就必须要在如理如法的前提下成就。如果不能做到如理如法,仅仅渴望着解脱、执著着解脱果实,恐怕解脱的果实很难呈现。即便呈现,可能也不是善果。

  以上就是讲解“呈显万物皆净土,上师教言深奥相。”

  八、摄集众多之弟子利生事业广大相

  【摄集众多之弟子利生事业广大相

  上师说,亚青能聚集那么多的弟子,就是利益众生广大事业的一种象征,对宣讲的导师来说,就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象征。因此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导师完全不会有放逸、懈怠的显现,这也是一个真正导师应该做到的。

  由于地处及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我们也无法像其他道场一般,进行大型的讲法。但总的来说,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讲法。在上师即将要涅槃前曾告诫我们:“我把自己了解的所有道理,都已经一字不漏地赐予你们。如今即便示现涅槃,也没有什么遗憾。未来为汉藏弟子讲法,是你们事业中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务必要牢牢铭记。”如是授记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告诉告诫我们,度化众生成办解脱,是一个真正善知识的使命。

  这里我们也提一些相关的事情。有不少汉地的信众过来问我,他在某处见到一个心咒,内心感到非常欢喜。但是当他想念诵这个心咒与仪轨的时候,周围的人告诉他说,这个仪轨来自于某位导师,没有得到这位导师的开许就进行念诵如同偷盗般,不仅没有功德,还会有过失。很多人的心目中就会因此产生疑惑,并天天都期盼着等到这位导师的开许。实际上是否如此?

  我们说过,法有两种,即共同法与不共同法。不共同法,是指这个法与你现在的心相续可能还不相应,还没有达到阅读某些教言的见解。以现在的根机去阅读这样的教言,对你并没有什么利益,反而会成为一种错谬,形成对成办解脱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要得到一位导师的开许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七条当中讲解,在不具备根机的凡夫者面前宣讲或阅读深奥的密法,会触犯第七条根本誓言。这是一条誓言,如果不遵照誓言的要求去做,就会触犯誓言,形成极大的过失。

  但对于共同法来说,并不会有这样的结果。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众多导师的使命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成办解脱。如果凭借弟子的智慧和福报,他自己就可以以信心去创造这样善行的时候,对真正的导师来说,这决定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而不是一种令导师起嗔恨心,令内心烦恼起伏的因。

  九、具众比丘及沙弥此乃教法明灯相

  【具众比丘及沙弥此乃教法明灯相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前,叮嘱阿难及一切信众:“吾灭度后,当以戒为师。”也就是说,我们通常说看佛教兴盛与否,就是要观察守持别解脱戒者是否具足。清净持戒的比丘与沙弥人数越多,则佛教就越兴盛。

  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前面不是说,从见解的角度而言,大乘、密乘见解更高一层么?要记住,此处讲解的佛教见解,讲解的是心识,但有时没有相应的形象,内心很难生起信心。比如我们身在暗处,除了夜视能力特别好的人,对大多数来人来说,没有外在的光为缘,很难看得清眼前的相。因此,对佛法心生敬信,要依靠的是佛教真正的别解脱戒。

  因此上师在这里着重讲解这个道理,目的就在于讲解出家人的功德,尤其是讲解比丘和沙弥的功德有多大。往昔我等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也曾经说过:“如果连获得善道的基本条件——持戒,都不具备,只是在口中讲解想要解脱,谈何容易?”就是告诫大家持戒的重要性。

  所以我也常常告诫很多身边弟子,如今我们由于宿世因缘和后天对法的认识,已经真正迈入了释迦牟尼佛的道场、走进了佛门,从此以后就应如同守持自己的眼珠一般去护持戒律,绝不能染污自己的戒律。因为我们今天所守持的戒律,就是真正的佛教。上师曾经说过,当别解脱戒完全不在的时候,类似的发心、禅修可能还有,但是真正的解脱之法已经没有了。因为真正的佛教是否住世,取决于别解脱戒。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说过,佛法有五千年,指的就是别解脱戒有多长时间,而不是讲解大乘和密乘有多长时间。因此当我们讲到真正教法时,就要知道别解脱戒的重要性。此处上师讲解,如今还有众多比丘与沙弥,是真正教法明灯仍旧住世的原因。上师在高原地方对别解脱戒非常非常重视,就是因为佛教的根本就是别解脱戒。一旦这个根本不存在了,我等导师释迦牟尼授记的佛教住世也无从可讲。

  如今守持戒律的弟子们,真的需要如同护持自己的眼珠一般去护持戒律。我们的眼睛里连一粒沙都容纳不了,同样,我们护持戒律要及时断除一切染垢,绝不能让我们的根本戒染成污点,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以前可能很多人都对此都有很大的误解,如今由于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的原因,越来越知道藏传佛教见解虽为密宗,但平常行为中对别解脱戒有多么重视。因此,相关的一些谣言越来越少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本传承的行为要符合小乘教法,思想要符合大乘教法,见解要符合密宗。”我们平常在学习相关的道理,行为当中也要依教奉行。要记住,别解脱戒,是真正的教法明灯,能清净守持戒律,功德不可思议。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7课10-16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8课10-17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