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金刚经科判分析2
6、作业无相
6、1得无得相
6、1、1无果可得
6、1、1、1无得须陀洹果
31“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6、1、1、2无得斯陀含果
32“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6、1、1、3无得阿那含果
33“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6、1、1、4无得阿罗汉道
34“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35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36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37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6、1、1、5无得菩提道
100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08“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1、2无法可得
6、1、2、1燃灯佛所无得法
38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78“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79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80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6、1、2、2实无有法得菩提
82“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83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64“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6、2德无德相
6、2、1持经得无量福功德
16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17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18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19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66“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6、2、2持经德胜七宝布施
27“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28“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42“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103“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118“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6、2、3持经德胜身命布施
47“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67“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6、2、4持经德胜供养诸佛
73“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6、2、5持经消灭先世罪业
72“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2、6持经成就第一希有
43“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48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49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51“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52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55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6、2、7持经成就不可思议
68“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69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75“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6、2、8持经如佛塔庙
43“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71“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6、2、9小法不受
70“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74“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6、3法无法相
6、3、1实执无相
45“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13“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114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115“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6、3、2诸相非相
50“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62“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53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116“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6、3、3法性无相
30“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83“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85“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101“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9“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117“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19“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120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6、3、4舍法非法
20“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21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22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6、3、5公式=佛说XX+即非XX+是名XX
6、3、5、1不能执著如来身相:无实有佛相好圆满
15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46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95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6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6、3、5、2不能执著一切有情世界相:无实有心、色身、众生、凡夫。
92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41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84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62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99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05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6、3、5、3不能执著一切器世界相:无实有微尘、世界、佛土。
45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113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45+114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39+86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6、3、5、4不能执著六度相:无实有波罗蜜。
44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56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57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6、3、5、5不能执著一切相:诸相、实相、一合相、法相、四相=空相+非空相+非非
50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62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114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117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16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6、3、5、6不能执著一切法:无法可说、可得、可行
83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98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00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2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五、科判分析缘起
以前闻思《金刚经》,对于经中常常上句说东、下句说西搞得一头雾水,总想整出头绪。但是就前两轮精读《金刚经》的认知水平,根本不能胜任,于是留下了重重的强迫症。
本轮精读《金刚经》,通过涤华禅师从真修实证路线+索达吉堪布从深入经藏路线对《金刚经》的释义,思路似乎有点清楚了。
师说:学经典不同于学论典,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但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内容就像珍宝仓库一样没有次第,有时候看到金子,有时候看到银子,有时候看到珊瑚……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随意选取。同样,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有时候讲听闻此经的功德,有时候讲恭敬此经的功德,有时候开始抉择空性。后来弟子在结集时,完全忠于现场记录,将佛陀和须菩提的一问一答汇录成文,并没有考虑顺序排列。
感觉《金刚经》各个末级经义的排列,比“《论语》”还要“《论语》”,为了对治强迫症,我把经句按“科判”重新排列组合,这在数学上叫“合并同类项”;在俗世,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句以义列。
六、活学活用
所言按“科判”分析,即非“科判”分析,是名“科判”分析。何以故?因为,当下对“科判”这个概念的核心定义,并不精确了知;只是一时找不到比“科判”更合适的词,权且借用一下这个“科判”名称。
同理,所言“作者”无相,即非“作者”无相,是名“作者”无相。何以故?因为,当下对“作者”这个概念的核心定义,并不精确了知;只是一时找不到比“作者”更合适的词,权且借用一下这个“作者”名称。
同理,所言“作法”无相,即非“作法”无相,是名“作法”无相。何以故? 因为,当下对“作法”这个概念的核心定义,并不精确了知;只是一时找不到比“作法”更合适的词,权且借用一下这个“作法”名称。
同理,所言“作业”无相,即非“作业”无相,是名“作业”无相。何以故? 因为,当下对“作业”这个概念的核心定义,并不精确了知;只是一时找不到比“作业”更合适的词,权且借用一下这个“作业”名称。
以要言之,“科判”+“作者”+“作法”+“作业”,用在此处,肯定是不足够精确的。文字虽有欠缺,只管直奔《金刚经》真实义、如来真实义即好。
师说:佛无二说,其义是一体;无妄想,是如如;分别与不分别,一心所造也。
本次“科判”分析,其逻辑思路是,按经句文字方面相同、相似、相关来决择分类归级。感觉,还可以按其他的逻辑思路编“科判”,留待下一轮精读吧,本次“科判”基本平息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强迫症归类之执著心。
第四轮按:本次读此经,对“科判”+“作者”+“作法”+“作业”,已熟悉,未见第三轮的见解有什么错误,故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