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34-82课)小结

创建日期:2023-04-01

  哲学-中观庄严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34-82课)小结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13-133,34-82课,含八个小结)+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22-133,39-82课,含七个小结)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23-132,39-82课,含七个小结)+辛二、建立周遍(133,82课)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24-131,39-81课,含七个小结)+壬二、建立离实多(132,81+82课)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8-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41-131,49-81课,含六个小结)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53-131,53-81课,含五个小结)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53-101,53-70课,含三个小结)+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102-131,71-81课,含两个小结)

  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55-97,53-69课,含三个小结)+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98-101,70课)

  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56-88,53-62课,含两个小结)+卯二、破外道之观点(89-97,62-69课小结)

  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辰一、破无相有部宗之观点(59-64,53-58课小结)+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65-88,59-62课小结)

  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宣说对方之观点(103,71+72课)+寅二、观察彼理(104-131,72-81课,含两个小结)

  寅二、观察彼理=卯一、观察彼等之功过(105,72课)+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106-131,72-81课,含2个小结)

  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107-116,72-75课小结)+辰二、破假相唯识之观点(117-131,75-81课小结)

  二、主要内容同上次小结: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34-82课)略略结略略结

  1、颂词

  132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分析何实法,彼法无一性,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13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建立周遍:

  除一及多外,具有他行相,实法不容有,此二互绝故。

  2、标准科判:同上

  3、科判略略改造:

  3、1建立自宗,即宁玛派的见解:胜义中万法不存在。破法:万法不是以实一+实多的方式安立,所以万法无有自性而为空。

  3、2万法不是以实一的方式安立,破法:周遍(39-49课)+不遍(49-81课,含六个小结),实一都不存在。

  3、3法是不遍时,实一不存在,破法:外境(49-52课)+内识,实一都不存在。

  3、4内识,实一不存在,破法:承许外境 存在+不存在,实一都不存在。

  3、4、1承许外境存在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教内+外道(62-69课),实一都不存在。

  3、4、1、1教内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有部宗(53-58课)+经部宗(59-62课),实一都不存在。

  3、4、2承许外境不存在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真相唯识(72-75课)+假相唯识(75-81课),实一都不存在。

  3、5离实多(81-82课)

  3、6立周遍(82课)

  4、一级思路

  4、1周遍法已经在破周遍之实一(39-49课)破完了,不遍分为外境+内识而破,其中外境不存在实一(49-52课)破完了,内识不存在实一(53-81课)破完了。

  所以周遍(39-49课)+不遍(49-81),实一不存在。

  4、2因为实一不存在,实多也不会存在,足可证明万法无有任何自性。(81-82课)

  破除:一的本体不是多,多的本体不是一,此二者直接相违,都不会存在。

  5、二级思路

  5、1离实多

  132分析何实法,彼法无一性,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对任何一种实有法进行分析时,不论外道还是内道有实宗所承认的法,都不存在一个实体的自性,任何一法如果不存在“一”的本体,也就不可能有“多”的本体。因为“多”是在“一”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的,已经将“一”抉择为无实之后,所谓的“多”也不可能存在。

  5、2建立周遍

  133除一及多外,具有他行相,实法不容有,此二互绝故。

  除了一和多以外,具有其他行相的实有法,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容有。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一种实有法,就应该以一体多体的方式存在,除一体多体以外所具有的一种行相法根本不可能存在,为什么呢?前面也说过:一的本体不是多,多的本体不是一,此二者是互绝相违中的直接相违。

  6、三级思路

  6、1离实多

  6、1、1直接相违推理

  一和多可以包括在互绝相违中的直接相违当中。任何一种法,既然不存在“一”,所谓的“多”也就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多体必须由一体来组合,怎么会存在无有“一”的“多”呢?就好像无树不成林一样。

  6、1、2教证

  麦彭仁波切引用《楞伽经》的教证,说明首先必须承认万法唯心,到最后,唯识宗的究竟观点也与中观宗一样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1《楞伽经》中说:“若以心剖析,本性无所取,故彼等无说,本性亦称无。”

  通过智慧进行观察,一切万法的本性无有丝毫所得,可以言说的是此是彼也不存在,既然无有可言说之法,能够真实以意缘取的本性也就不可能有。

  2又云:“若以心剖析,无有依他起,遍计圆成实,以心岂安立?”

  在胜义中观察时,实有的依他起和无实有如毛发般的遍计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到最后,遍计法和依他起都不成立的圆成实也不能成立,既然全部无有,又怎么会在你的心识面前安立呢?根本不能安立。

  3经中又说:“无性无有识,无实无普基,如尸愚寻思,劣者立此等。”

  此处“普基”指的是阿赖耶。外境色声香味触以及执著它们的种种识根本没有,一切万法所依赖的阿赖耶也是没有的,可是,一些没有智慧灵魂的如尸体般的愚者凡夫始终认为这些法全部存在。

  4依他起、遍计法、圆成实以及阿赖耶都是不存在

  依他起是一切显现的来源,就像我们放电影的机器一样;正在放电影的时候,屏幕上出现的各种人物、场景,就是现在正在显现的法,也叫做遍计法;外面各种各样的形象,在实相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就是圆成实。也就是说,幻化的来源叫依他起;如同毛发般幻化的各种显现,叫做遍计法;所谓的遍计法根本不成立,已经证悟到这一点,叫做圆成实。

  从中观的角度来讲,遍计法和圆成实全部是空性的,这一点在《楞伽经》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所谓的依他起、遍计法、圆成实以及阿赖耶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凡夫愚者分别寻思为存在。

  5经又云:“凡是相有实,识意之动摇,我子尽越已,彼等享无念。”

  对于执著外六处、内六处等一切相为实有,以及依他起意的动摇分别等,真正佛陀的弟子已经完全超越了上述这些执著,他们所享受的是无有任何执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6上述教证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心观察分析,“一”与“多”的体性都是无有可取和可得的,因此,无法以语言说其为“是此是彼”的“实一”与“实多”,心里也无法执著“是此是彼”等,这以上说明了外境不存在的道理。心同样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以心剖析时,依他起、遍计法与圆成实三者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怎么能以心来安立它们存在呢?

  6、1、3俗人观点:倘若不存在,山河大地等一切法为什么会被世人所公认呢?

  中观观点:这也是众生的一种分别念。外界的色等境以及眼识等有境实际都不存在,住所、身体、受用等内外一切有实法,以及受持彼等之种子阿赖耶也是不存在的。然而,远离智慧取舍的如同尸体一般的凡夫人,却说外境不存在、心识存在。此处不仅破斥了小乘有实宗,而且对唯识宗的观点也作了遮破。

  6、1、4俗人观点:既然凡夫人全部如同尸体一般,那么,真正精通法理的诸位智者,真正具足智慧生命者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中呢?

  远离一切戏论的诸位智者,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等诸位佛子,已经完全通达了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无有自性的道理,真正超越了蓝黄等行相、内处外处之有实法、眼识等识以及依他起之意的动摇等所有分别戏论,最后处于无有任何分别的境界当中。

  6、1、5法称论师观点

  在讲解名言时,智慧卓越的法称论师在这个世间上是无与伦比的。麦彭仁波切则认为,法称论师名言的究竟观点,应该是真相唯识宗能所等量派的说法来解释。

  法称论师曾经亲自说过:“何定观实法,真实无彼实,如是彼等无,一与多自性。”任何一个人去观察眼前所显现的法,在真实义中都不存在一个实法。其原因是:所谓的一体和多体根本不存在的缘故。

  法称论师接着讲到:“异实诸外境,设若一非理,彼心种种现,亦岂成唯一?屡屡思外境,如是离行相,是故相空故,皆称无自性。诸智者所说,彼理当明了。”

  外境当中,如果某法以一体的方式不存在,那么,各种各样的相怎么会成为一呢?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外境进行观察时,所谓的外境其实远离了一切行相,就像《金刚经》所说的那样,一切相都是假的、虚妄的,全部是空性,这就叫做无有自性。

  6、2建立周遍

  6、2、1万法都是远离一体多体

  在自宗他派所说的欲知物——一切万法上,远离一体多体的因非常合理,而且运用了“犹如影像”这一非常贴切的比喻,从“有”的角度证明了: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只要存在,就应该以一体、多体两种方式来存在。因此,远离一体多体在有法上是成立的,对此不能说“相违”,也不能说“不成”。再加上,从同品方面,运用“犹如影像”这一比喻,也完全可以成立远离一体多体这一点。

  6、2、2对方观点:存在不包括一体和多体的一个法。

  中观破法1:不会存在,这完全是一种痴心妄想。

  “一切法无有自性,远离一体多体,犹如影像”,这是同品遍。认为“不是一体多体的另外一种自性法应该存在”,就是对异品遍方面产生了一种怀疑。如果在同品方面周遍,那么在异品方面根本不需要怀疑。

  比如从建立的角度,“瓶子是无常,所作故,犹如瓶子”,这是同品遍;不是所作的话,不是无常,犹如虚空,这是异品遍。因此,建立或者肯定方面的论式,可以在异品遍方面举出一个例子。但此处所讲的论式属于否定的论式,这时根本举不出一个具有自性、不是一体多体的法。

  中观破法2:假设存在一个既非一也非多的有实法,那么,即使一与多无实有,所知万法仍然不一定是无实。然而,除了一与多二者之外,具有其他行相、非一非多的一个实法绝对不可能存在,因为一和多互绝相违,除一与多以外的第三品物体,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

  6、2、3所立与因推理必要

  因明观点: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上,如果在真实义中无有自性这一理证,也即“所立”不成立的话,与它无二无别的“因”——远离一体多体也就无有立足之地了。如果远离一体多体已经成立,与它无二无别的无有自性也就成立了,运用这一推理也成了多此一举。

  中观观点:在了知瓶子是所作法却不知道它为无常的众生面前,运用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瓶子无常,所作故”这一推理,可以使对方了知瓶子是无常的。同样,很多众生不了知“万法无有自性”这一点,通过“远离一体多体”让他的相续中产生这种见解也非常合理。对仅仅了知无自性之名言的人,通过证成义理因可以让他明白此名言所表达的意义,这一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无有自性与远离一体多体三者,在本体上虽然不可分割,但从反体角度可以分,因为每个众生的执著各不相同,所以对于所立不了知时,通过因来证明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瓶子如果存在,以无损害根识必定可见,但是未曾见到的缘故,所知瓶子不存在。当然,如果是不可见的法,以可见不可得无法证明其不存在,比如说我面前没有魔鬼,由于肉眼无法见到,这种说法不一定成立。同样,外道、内道所说的万法无有自性,对于根本不了知这一道理的众生来说,犹如无有树木而无沉香树一样,以“总法”不存在来否定“别法”,由于实有的总能遍——“实一”与“实多”不存在,所遍的自他所说法实有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由此可见,所立与因这二者,在通达方式方面并非毫无差别,有些众生未通达无有自性而是通达了远离一体多体,为此才凭借因来建立有法无实,而并非以“瓶子无实有”来证实“瓶子无自性”。因为依靠因令未了知者了知,已了知者进一步明确。通过这种论式,完全可以遣除众生相续中具有自性的增益分别念。

  7、宁玛宗见解

  7、1根本因

  1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一、真实立根本因:(34-38课)

  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建立根本因:“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胜义中无有自性,远离一体多体之故,犹如影像”,其中,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是有法,胜义中无有自性是立宗,远离一体多体之故就是所谓的因,犹如影像则是同品比喻。

  麦彭仁波切将离一多因的推理比喻成十万金刚山,而将一切有实法比喻成水泡,在水泡上即使放一个小小的东西也会马上破裂,如水泡般的一切法,又怎么可能承受得起比十万金刚山还重的理证观察呢?

  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他所承认的一切法上,离一多因完全能够成立,并且必定周遍于宗法。因此,依靠上述推理,足可证明万法无有任何自性。

  表面看来,“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是只有四句的一个颂词,实际上,这个颂词的力量非常强大,整个万事万物的法,依靠这个颂词完全可以抉择为无有自性。大家如果不能全部背诵《中观庄严论》,单单这一个颂词能够背诵也非常好,在自相续中也可以种下一个中观的善根

  自宗佛教当中,随理唯识以下的经部、有部,以及论议五派为主的外道宗派,他们经常认为存在实体的一法,但是,对于他们所许的常、无常、遍、不遍、微尘、粗法、能知、所知等任何有实法进行分析时,根本不能成立所谓的“唯一”。

  7、2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呢?

  通过离一多因来观察,最后一个法也得不到,将一切法都抉择为空性。反过来说,对自己的心进行推测时,众生相续中如须弥山般的邪见最后也会全部摧毁无余,比如认为实有的“我”存在,但对“我”进行剖析之后,所谓的人我、法我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样,对于我们无始以来就执著为存在的柱子进行观察,实际根本不可能存在,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对于这样的空性继续串习,最后将轮回苦海中所有的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全部推翻,便可以获得解脱,这就是佛教的特点。

  现在的物理学家或者个别论师,有的通过仪器的方式观察,有的通过自己的理念智慧进行剖析,最后将这些法分析成原子、分子一直到最细微的夸克等,这时他们或者说什么都不存在,或者说有一个最细小的法。他们是不是真正通达了佛教的空性呢?不是的,这只不过是通过分别念观察得出一个结论,从实际修证中,并没有真正证悟万法空性的道理。

  7、3《中观庄严论》当中主要抉择的是什么呢?

  就是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远离一体多体的缘故。一切万法都是远离一体和多体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存在方式,在这种逻辑推理面前,不论具有多么浓厚习气的人都会毕恭毕敬地承认。

  以前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很多法自性存在,但是通过静命论师一体多体的观察,其实我原先所想的都是虚妄分别念假立而已,实际根本不可能存在。对于这一道理,应该在自相续中对中观无实的空性生起初步的见解,首先以理生起一种定解,随之,与之相违的增益分别念会逐渐消失,最后对中观的无生见解完全通达。

  8、基础知识

  8、1《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伽山宣说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被称为大乘总的经典。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其中既讲了唯识宗也讲了中观宗,最后承认究竟三乘。而《涅槃经》、《宝积经》、《月灯经》等经典当中主要讲到中观最殊胜的道理,最后承认究竟一乘。

  藏地流通的《楞伽经》均转译自汉文。一名《入楞伽经》,北魏时代菩提流支译成汉语,共九卷二十八品,后由郭法成(藏族译师)译成藏文;一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由梵文译成汉文,名《一切佛语心品》,共八卷,后由郭法成译成藏文,并将汉族轨范师万希(音译)之注释亦译为藏文。

  8、2成名言因和证成义理因

  印度有一种黄牛,背部有一块比较大的肉,叫做项峰;脖子下面也拖着比较大的肉,这叫垂胡。有些人虽然知道它具有项峰垂胡这一特征,但不知道它叫做黄牛,这时我们可以对他说:“你见到的这种动物叫做黄牛,具有项峰垂胡之故。”或者,他不知道能够知言解义就叫做人,于是说:“这个众生可以叫做人,因为他能知言解义之故。”这就是证成名言因和证成义理因当中的证成名言因,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种名词不了知时,可以通过这一法的法相进行推证。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82笔记

下一篇:哲学-中观庄严8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