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10付嘱品40笔记

创建日期:2023-03-21

  民俗学-坛经(索)10付嘱品40笔记

  1、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佛陀用照见三千大千世界的智慧来观察时,其他地方找不到佛陀。佛陀在《如来藏经》中也说,“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佛陀说,我用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照见一切众生的身体,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本来已经安住了,通过我们说法才能让它显现,我的佛性是这样,你的佛性也是如此。

  2、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在外境中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真正已经认识心的本体,能有什么东西来扰乱你?并没有。其实佛就是这样,佛和众生只在迷和悟之间,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现在可怜的众生,本来没有的东西反而去执著,如果说得深一点,就像唯识宗所讲的一样,一切万事万物的法,都是众生的共业和心所造的,心识一旦不存在了,整个大千世界,包括自己的身体、住房……也都是不存在的,因此没有任何怀疑,除了我们的心以外,外境都没办法建立。

  心中产生万法,了义的经典,比如《如来藏经》等有关的经典中也这样讲,我们的心中产生种种的法,而心如果灭了,种种的法也会自然而然灭。

  3、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我们的心产生一切法,如果心灭了,一切法也就灭了。其实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心,有了这颗心,这个世界在我们前面呈现,一旦我们的心灭了,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都会灭的。

  如果我的心和业力在另外一个地方产生,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比如说我是人的时候,我对宝珠、房屋等都很执著,在我的眼前,宝珠也好,鲜花也好,我对我用的物品有一种品位,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一旦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比如我的心变成了动物的心,那我原来的价值观全部都会消失,那时我最重视的就是吃草、喝水,除此之外,饮料再好,或者头发、牙齿再好,对动物来讲,它没有这个品味和观念。所以,我们世间中的一切,都是依靠心来创造的,好也好,坏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都是这样。

  4、“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我今天给你们留下一个偈颂,作为我们离别的教言,这个教言的名称叫做“自性真佛偈”。

  我们心的本来面目叫自性,这个心是真正的佛,是这么一个偈子,从偈颂的名称也知道他将留下来的偈颂词句,如果用密法来讲,就是直指本性,认识自己的心本来就是佛,是直指的窍诀。

  就像我们密宗中大圆满的祖师嘎绕多吉,他离开时留下的教言叫做《椎击三要》。同样,后来的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嘉纳思扎,以及很多大德,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也留下了非常甚深的教言。包括无垢光尊者最后离开世间时,也给后人留下了特别甚深的教言,以《上师心滴》为主的教言中有一部分,我以前翻译过的《全知无垢光尊者略传》中,也有一部分教言。

  如今,六祖已经圆寂这么多年了,其实我们在座的人是很幸运的,他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偈颂,我们后人能够一起学习,虽然我们当时没有见到六祖,但是他后面会说,如果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与在他的身边一模一样。

  5、‘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认识我们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真正的佛,如果我们产生邪分别念贪嗔痴三毒,这就是真正的魔王。

  当你的心里产生悲心、信心,或者说你心里正在观想莲花生大士、上师,这些心全是佛,而你相续中产生贪嗔痴等心念,魔就在你心里,不是在外面。其实外在的魔众并不可怕,内在的贪嗔痴三魔才最可怕。

  当你正在产生贪嗔痴,分别念特别旺盛的邪迷时候,其实魔就在你心的住舍中,你正在产生烦恼,魔已经在你心中了;如果你产生正见,如中观见解、大乘的菩提心正见,那时是佛在你的心堂之中。

  其实这一点,我们密法中也经常讲,我们正在想莲花生大士时,其实我们的分别念就是真正的莲花生大士,我们正在念莲花生大士的心咒时,这个咒语的声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莲花生大士。同样,反过来说,你如果帮魔说法,让别人产生邪见,这时,魔就在你的身体中,帮你说话,帮你做事。所以,魔和佛,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6、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心的本性本来清净,如果产生了贪嗔痴三毒,这时魔王就已经出来,入于你的心舍中了,他就气势汹汹地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之后在你的心里搭帐篷,他的住宅已经解决了。

  如果你产生正见,净除了贪嗔痴,在无贪、无嗔、无痴时,原来的魔就变成了佛,没有任何的虚假。

  在这里可以看出,这不是大圆满的见解,大圆满的见解,是六祖前面有些地方讲的那样,“烦恼即菩提”,贪嗔痴的本性就是佛。但是这里就像外续部或者玛哈约嘎里面所讲的一样,贪嗔痴来的时候,魔王也从很远的地方来了,贪嗔痴去除的时候,魔王马上变成了佛,有一种转依,《三戒论》中也分断除、转依和道用,有密法的几个不同说法。此处是相当于通过这种方式来断除或者是转依,并没有说直接明心见性,直接当下认识烦恼的本体就是佛陀,如果没有认识就是魔王,而是中间有一种转换的过程,这说明不是密宗中最高的说法。

  7、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法身、报身、化身,《现观庄严论》的最后也会讲。三身本来是一体、一身。这三身如果能在我们本性中自见,这就是真正菩提的因。大圆满中说,心的本体是法身,光明是报身,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是化身,莲花生大士的窍诀和上师如意宝的很多大圆满教言中有。其实你认识心时,法报化三身都已经具足了,它就是成佛的因、菩提的因,禅宗中也这样讲,但并没有讲得那么深,密法里一针见血、直截了当地给你直指。

  8、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化身本来生于清净的本性中,清净的本性中也经常显现各种各样的化身。殊胜化身也好,种种化身也好,在清净的本体中能显现。佛陀显现成各种各样的身相,度化无量的众生,让众生行持正道,以前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乃至众生没有穷尽之前,佛陀化身的事业永远不会穷尽。

  《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里也讲,众生无边,佛的化身无边,与这个理念比较相同,而且是以恒常、任运自成、普遍的方式来成就一切利生事业。

  9、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所谓的邪行或者淫欲,本体本来都是清净法界自性的因。贪心实际上是妙观察智,它与智慧无二无别。我们依靠对治来遣除淫欲、淫心,便获得清净身,实际上贪欲也是清净身的一种显现。烦恼的本体空性就相当于法身,净除它就相当于报身。

  比如说你贪执世间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显现上还要远离妙欲,但五种妙欲在本性上都是不存在的,本来就是远离的,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化身。如此,这三身在见性的刹那中就可以认识到。

  这种解释方法,我没在其他注释中看到过,但我想可以这样解释。前面是三身的比喻,此处只是把贪欲单独讲出来,讲它的直指方法,实际上贪欲的本性就是佛性。

  贪心的本体就是智慧,这一点不仅是密宗中说,禅宗中也讲,说“见性刹那即是真”,各自的本性中,贪欲的本体是清净的。《六祖坛经》中贪心转为道用的这个偈颂很重要。

  10、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今生中如果遇到禅宗六祖的顿教法门,并且忽然悟入自己心性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已经真实地见到了佛陀、本尊,见到了真正的心性。

  其实密法中归根结底就是从自心上下功夫,不是在外面,虽然外面有一些仪轨和法门可以求,但实际上这是下等根基的次第修法而已,真正最高的修法是从自心上下功夫。

  如果你的修行是向外面希求有声有色的佛,那不知道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真正的佛呢?

  因为如果不在自心上找,即使花了多少时间也很难真正成佛。比如我们修上师瑜伽,其实就是自心对上师修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如果你修金刚萨埵忏悔法门,最高的修法,自心就是金刚萨埵,这样的修法是最有效的。当然,我们如果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可以按照事部、行部或显宗的方式来修,显宗只是把佛观在前面,除此之外,没有与自心融为一体这样的修法。从释迦牟尼佛第二转和第三转的了义经典中可以知道:噢,原来佛陀所指的并不是外相的一个佛,内在的佛才是真实的。

  11、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我们能从自心中见到真佛,这就是真正的成佛因。密宗中最深的就是认识心的本性,禅宗中也是观心的本性,最初观察心的来龙去脉,然后逐渐认识心的本性,这是最深、最高的修法。麦彭仁波切也说,外求百法不如内求一心妙,外面求一百种法,不如向内求自己的一颗心,观心是最妙、最好的法。

  以前赵州禅师也说过,“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真佛内里坐。”他说,虽然有金子造的佛像,也有木头造的佛像,还有泥土造的佛像,实际上只不过都是为了唤醒我们众生内心的真佛,这么一个目的。比如金子的佛像非常庄严,但它在大熔炉中就没办法了;木头造的佛像,不管是檀香木还是任何木佛像,在火中就没办法;泥佛也不行,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更何况说度我们。如此一来,我们经常说“佛陀保佑”,所谓的佛陀只是外在的一个像,很难以保佑我们,因为它自己本身就是有为法。

  既然如此,是不是他们不能度我们呢?实际上不是,空性和光明、世俗和胜义这种和合的缘起不可思议,我们通过祈祷佛,真正能度过难关。那它是什么样的呢?依靠一种外在佛的形象来唤醒我们内心真正的佛,真正的佛在每个众生的内心中,我们要认识他、供养他、祈祷他。当然,这种方式是最高层的修法,禅宗和密宗的究竟思想就是如此。

  现在有些人不懂因果等甚深的道理,只是诽谤说,木佛、金佛都没有用。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虽然它是有为法,但是它有它的威力,这一点在名言中不可否认,因此我们在闻思的过程中,分析时要分界线,在哪些场合中说真正的佛,在哪些场合中,依靠缘起塑造的佛像对我们起作用,等等。

  12、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这个顿教法门,今天已经留给你们所有的人,它是真正能救度世间人们的特别殊胜的良药。但在这里要提醒的是,我们必须要从自身开始修行,先闻思,再修行。如果你没有修行,法门虽然很殊胜,但是没办法救度众生,就像天空中有月亮,但是水器被盖住了,或者已经染污了,是浊水,月影就无法呈现于其中了。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和将来的学道者,你们要很认真地去修学,如果你们没有依照这样的教言去修持,那自己的人身就会白白浪费。

  13、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

  如果见到了自己心的本性,在这样的本性境界中,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所有的戏论和边际都远离了。

  我担心你们的心已经被烦恼染污、迷惑,而不领会我的心意,所以,前前后后已经再三地把直指心性的方法嘱咐给你们,目的就是让你们见到心的本性。”六祖最后是这样讲的。

  14、“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这里的“兀兀”“腾腾”“寂寂”“荡荡”,全是我们大圆满里面明然、了然、澄然等等的意思,这类副词也是一种表示和形容。

  兀兀不修善:“兀兀”是如如不动。在如如不动的境界中,没有什么可修持的善法。

  腾腾不造恶:“腾腾”是自在或者无为。在自在无为的境界中,没有什么可造的恶业。也就是不造善、不造恶的意思。

  寂寂断见闻:“寂寂”是寂静、平等。在寂静和平等的状态中,断绝一切见闻觉知的世俗法。

  荡荡心无著:“荡荡”指平平坦坦。在平坦的境界中,心无挂碍,无有一切执著。

  意思就是无善恶、无执著、无见闻和显现,当六祖离开世间的时候,他是处在无善、无恶、无执著的很高的境界中。我们如果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心可以处于一种善法中,或者心观想某个种子字而离开世间,如刹那往生法。在《大圆满前行》中讲了上等者法报化三身的往生方法,还有平凡者的往生方法,共四种往生方法,这里是最高的,是无善无恶,刹那到本位的往生法。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10付嘱品39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