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5-01-17

  NO.9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量理宝藏论讲解》07-84讲记:

  癸二、立自宗:

  破斥完有部宗和藏地雪域派个别论师的观点后,现在建立因明自宗的观点,也即抉择所取境到底如何承认的关键问题。

  由对境根及作意,所产生者乃为识。

  建立自宗的时候,我们应该按照经部宗的观点来解释。为什么如此呢?在抉择名言且承认有自相外境时,暂时要按照经部的观点进行安立。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做如是承许。

  所有承认外境的大乘宗派,比如说有随世人共许中观、随经部中观、瑜伽行中观等,它们对名言持有不同观点;但无论如何,有部宗的观点是不会承认的。而此处的因明自宗,就是按照经部观点来安立名言的。

  建立经部宗的观点,首先应该知道对境、根、作意,这三种条件是产生识的根本因。有部宗所承认的依靠根见到外境,识和境同时产生或者同时成为能取所取,这两种观点经部宗是不承认的。那经部宗是怎么承认的呢?按照经部宗的观点,真正的外境应该是除了自己的识以外的一个隐蔽分,它可以指点出自己的行相令识了知。《量理宝藏论·自释》里面讲,因明前派用比喻来宣说外境,其好像袖子里面的手一样,外面不明显,实际上是存在的,以此来成立外境存在。但这种说法不一定能证成外境的存在,不过在暂时的情况下,也可以建立这样的观点。

  建立这样的宗派时,它是以什么方式来取外境呢?首先第一刹那时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所缘缘,如柱子、瓶子等存在的外境;第二个条件是等无间缘,它分有分别作意和无分别作意(什么叫有分别作意呢?部分论师认为,要看柱子、瓶子等,这样的一种分别念叫分别作意。什么叫无分别作意呢?取外境时,虽然没有分别念,但是自己的眼根、耳根等往外散乱、动摇,从这个角度叫无分别的作意);第三个条件是增上缘,如眼根、耳根等。对于根的问题,比如说眼根,有部宗认为它是形象如胡麻花一样的色法;而经部宗认为,它不是真正具有形象的色法,因为在佛经中找不到教证,故承认所谓的根是取境的一种不共能力;唯识宗则认为,根是阿赖耶识上具有执著外境能力的一种种子习气。

  按照经部宗的观点,依靠眼根可以执著外境,所谓的根就是执著外境、取外境的一种能力。根、外境、作意在第一刹那时聚集,第二刹那产生眼识,这就是在世间名言当中安立的取境。我们平时在谈话当中说:“我正在看柱子。”从表面上看,把当下的柱子作为自己的对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前一刹那三种因缘聚合时的柱子,它才是产生眼识的一种因缘,才能称为对境。

  那么什么叫做取境,我们的心识怎样产生的,或者说怎样生起具境相的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什么叫做取境呢?比如说有一个白色的瓶子,在眼识当中生起与白色瓶子一模一样的行相,这就是所谓的取境;除此以外,像用手抓柱子一样,眼睛抓住外境的本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按照经部宗的观点,境是识的行相。我们去年学习《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也知道经部宗承许所取、能取都是识的本体,只不过所取是从对境行相的角度而言的(当然,经部宗承许有一个能指点行相的隐蔽分);而能取是从有境识的角度而言的。除此以外,在名言中识以外的无情法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学习大乘佛法时,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我们平时说,一切诸法都是如梦如幻,就像梦中的瓶子、柱子一样,一点实质都没有;同样的道理,虽然在眼识、耳识、鼻识等五根识和意识面前,显现了包罗万象的外境行相,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识的一种游舞而已,除此以外,根本不可能存在识以外的其他法。因此我们学习因明,能得出的最究竟结论,就是诸法抉择为如梦如幻。但是在暂时位,应该按照因明观现世量的角度,即现量和比量来进行推理。在推理过程中,暂时不得不承认有外境存在,这一点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也是可以成立的。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全知无垢光尊者破斥了“外境为心”的观点,他说外境不是心,而是显现为自己的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清楚,外境究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承认所有的柱子、瓶子就是自己的心,那在显现中肯定是不合理的,在唯识宗里也没有这样的观点。唯识宗暂时承认外境存在无情法,但是这种无情法,就像我们梦中的无情法一样。如做梦的时候,外境的柱子等在梦中的确是存在的;但是这个存在的外境,只不过是梦中的无情法而已,实际上除了自己的识以外,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个道理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根、境、作意三种因缘具足以后,产生所谓的识,这就是自宗的观点。去年学习中观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类似的内容了。

  [注2]《亲友书讲解》15-20讲记:

  午五、丰厚受用不可信赖之理:

  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贪得安乐,

  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

  荣华富贵、财富受用、名声地位等没有任何实义,不要说人间,天界也是如此。比如欲界六天的一切受用,是依靠福报而自然现前,不用像人类一样挣钱很辛苦,积累财产特别麻烦,处处离不开汗水和泪水。色界天中的大梵天(代表性),受用的财富非常丰厚,因为远离了欲界的烦恼,不会有特别强烈的贪欲,所以始终安住在禅定的快乐中,于数劫中享受美好生活。可是一旦前世所造的善业用完了,这些天人也会堕入人间、旁生,甚至无间地狱中变成薪柴,时时被烈火焚烧,没有一刻歇息,于一个中劫中接连不断地感受剧苦。天人有如是圆满的福报,尚且也会穷尽而遭受痛苦,我们的财富受用就更不值一提了。

  《正法念处经》云:“于生死中,多诸过患,无坚无常,变易破坏。”生死轮回中财富、快乐、美好、庄严等,没有一个经得起考验,就如空中鲜花或阳焰水一样现而不实,瞬间即逝。没有学过佛的人,总把财富当作一生的精神支柱,或者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一件事物上面,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即使是天人的福报,最后也会泯灭,人间的美好更不值得信赖了。

  [注3]《量理宝藏论讲解》58-84讲记:

  午二(分析彼之对治)分二:一、片面压制;二、全面根除。

  未一、片面压制:

  如果我们没有通达无我,仅仅通达一些其他道理,那我们相续当中的我执就只能压伏,并不能完全根除。

  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

  我们可以通过修大慈大悲心来对治自相续当中的嗔恨心,修不净观来对治相续当中的贪心,修喜无量心来对治嫉妒心,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治我们相续当中的各种烦恼,能不能到达无我的境界呢?不能。因为慈心等与我执并不是完全相违,所以虽然修了悲心和不净观等,但是并不能根除我执,因为这些观想的作用只不过是暂时压伏自相续当中的烦恼而已。实际上,要完全斩断相续中的我执,必须要有无我的智慧。这一点在《释量论》的颂词当中也是有的:“慈等愚无违,非极治罚过。”慈等与我执不相违的缘故,并不是究竟的对治法。

  原来有一位老堪布,他经常背诵这两句———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他非常好,虽然不是很聪明,但却经常思维法义。他提水路过我门口的时候,有时候会坐一会儿,这时候经常说:《释量论》是这样说的,《量理宝藏论》也是这样说的,慈悲心不违我执!慈悲心好是好,但是并不能完全根除我执,对对对!然后,又拎着水桶慢慢回去了。他经常喜欢用这个颂词。那个时候,我们山沟里面的修行人也不太多。当时我的院子很大,他的院子在很远的地方。学院那时并不像现在这样,一个房子接着一个房子,空间很宽广。

  未二、全面根除:

  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

  无我的智慧与我和我所执完全是相违的,一旦我们现见了无我的智慧,或者说通达了胜义谛,那我执马上就会断除。不管是通过中观,还是通过无上密法,只要我们相续当中已经产生了真正的无我智慧,那么所有的我执烦恼就会被一并遣除掉。

  [注4]《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 No. 0397 ,〖隋 僧就合〗,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卷第十九/宝幢分第九魔苦品第一:

  尔时魔王受大忧恼。入于苦宅还其所止。其诸眷属各作是言。我王何故受是大苦。虽作是语无能知者。时魔婇女其数五百。身佩璎珞庄严饰好。为魔波旬作诸伎乐。歌舞嬉戏以相娱乐。波旬以手而遮止之。婇女于是默然而住。从二至七。魔亦如是遮止至七。时有一女名曰电光。语波旬言。大王何故如是愁恼。如失天位火灾起耶。将无有怨不能坏乎。波旬答言。我有大怨谓释种子。是大恶人成就幻术。若不治者我界则空。诸婇女言。彼释种子。以何庄严。有何道力。谁为伴党。能空王界。魔王答言。彼人以戒施忍庄严。无常苦空以为器甲。若坏众生诸有受生。我莫能知其所住处。具足无上大神通力。大慈大悲而为伴党。能度一切三有众生。是故能令我界空虚。

上一篇:NO.9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