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6卷68下+69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4-01-04

  民俗学-楞严6卷68下+69上笔记

  卷六

  15二五圆通

  15、26佛问文殊,二五何易

  15、26、6文殊评估,耳根三真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68场下部

  1、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文殊菩萨说,我今天陈白世尊释迦牟尼佛:佛陀您出世于我们娑婆世界当中,

  2、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这样以后,这里有了真正佛教的教体,这个清净、完整的教体在声音和听闻当中。

  上面的24因缘对后学者来讲不是那么容易,但是佛陀出世以后,真正的教体现在清净的住在这个世界,主要存在于音闻之中,所以我们听闻佛法和音频还是很重要的。

  3、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如果你想获得三摩提,实际上就是从听闻当中入手。清净的佛教在声音的听闻当中,闻思很重要。

  4、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非常奇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他想让无量的众生离开痛苦,令很多众生离苦得乐,获得解脱。

  5、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在恒河沙劫当中,入于微尘数的国土当中获得自在,将前面讲的十四种无畏布施给众生。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伟大。

  第69场上部

  6、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妙音”,观音菩萨讲经说法不停滞,一直在不同所化众生面前讲经说法。

  “观世音”,在这个世间当中,寻声求苦——有了求救,观世音菩萨从来都不会置之不理,一直救苦救难。

  “梵音”,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妙法清净无垢,没有任何杂染。

  “海潮音”,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失时,不会错过时间,随时都会度化众生。

  这里有四种音,妙音、观音、梵音和海潮音。在《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当中也是说:“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前面两句与这里一样,后面“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必定会胜过世间任何的音,所以观音菩萨的名号,我们经常要念。有些说观世音菩萨具足五种音,有些说是前面的四种音,这样的解释方法也有。

  7、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观世音菩萨具足这四种音,因此他会救护世间的这些众生,让他们暂时或究竟获得各自所希求的安宁果位。这种安宁的果位并不是一直在人天的快乐当中,而是让他们超越世间,获得常住不灭的正行果位——超出世间,获得出世间真正的常住涅槃的果位。

  这是对观世音菩萨的一种赞叹。

  8、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观音菩萨的耳根具足三种真实,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跟前面其他的根或者其他的识,包括七大,是完全不同的。

  9、第一真实:圆真实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就像一个人,他不住在闹市当中,而是住在一个非常寂静的地方。如果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也就是十方在同一个时间发出敲鼓的声音。这十处的声音,在同一个时间当中都能听到,那么这就是圆真实,耳根已经圆满了这种真实。

  所谓的这些圆满,应该是四方、四隅、上下——从方向方面讲,不管是哪一个方向,耳根它完全能听到。如果是其他的根,肯定不具足这个条件。眼睛的话,对着的那个方向可能看得到,舌根、鼻根、身根只能接触才能起作用。十方当中除了这些方向而出现的对境,它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起作用,所以它们是有缺陷的。

  10、第二真实:通真实

  目非观障外,

  眼根对没有障碍的对境,可以看见,障碍以外的,比如说墙壁以外的东西,或者是山外的这些对境,不是它的境界。眼根有了障碍,根本看不到,哪怕中间有一块布也看不见。

  11、口鼻亦复然,

  “口”是舌根的意思。舌根和鼻根也是一样的,中间有什么障碍,舌根就没办法尝到,鼻根也不可能嗅到,障碍外它们都得不到。

  12、身以合方知,

  身根要亲自和合、接触以后才能了知触觉,比如皮肤与所触的对境衣服接触以后才能得到触觉。

  13、心念纷无绪。

  意根它是各种分别念,它无有头绪,不确定的。因为意识当中显现的东西比较多,不是那么容易控制。所以说意根所显现的并不像耳根一样,它有特别特别多的东西,因此没办法像耳根在同一时间当中全部得到。

  心只有一个相续,没有两个相续。心里面只能容纳一个分别法,不可能有两个分别法同时存在,十方的人、十方的法是没办法同时去想的。而耳根,十方的声音同时都可以听到。

  14、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耳根隔了院墙,也能听到外面的音响,远的、近的同时都可以听到。

  15、五根所不齐,

  其他五根就没有像它这样齐全,根本没办法在同一个时间当中,所有的对境现前都能接受,没有这样的。

  16、是则通真实。

  这叫做什么呢?通真实。它在整个对境当中是互通的,跟其他几个不同。

  耳为什么叫圆通根?它是圆满的、它是通达的,耳根跟其他根不同。

  17、第三真实:常真实

  音声性动静,

  一般来讲,音声的本性是什么呢?它有动和静两种,动的时候,发出声音能听得到。静的话,我们听不到。一般安静的时候,什么声音都没有嘛。

  18、闻中为有无,

  动和静,通过听闻才能发现。动的时候,是有的;静的时候,是没有的。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19、无声号无闻,

  很多凡夫人,或者我们众生认为,没有声音是“无闻”,没有闻性。

  无声说没有闻性,因为没有听到声音,所以没有闻性。实际上是不对的,没有听到声音不一定没有闻性,闻性还是存在的。

  20、非实闻无性。

  并不是真实闻性不存在,闻性一直是存在的。

  我们什么声音都没有听到的时候,只不过是闻性在你面前没有现前而已,实际上它从来没有离开过。怎么没有离开过?

  21、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声音没有的时候,并不是闻性灭了;声音有的时候,并不是因为闻性产生了。

  我们可能认为,声音没有可能闻性也没有,声音有了,如果有闻性,那个时候可能产生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当声音没有的时候,并不是灭了。有的时候,并不是声音产生了,不是这样的。

  22、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本性上的话,生和灭这两者已经离开了——实际上是无离无合的,这叫做常真实。

  在闻性上面讲,你听不到并不是已经灭了,你听到的时候也并不是已经产生了,生和灭早就无离无合了。

  声音层面来讲,我们可能觉得听到的时候是有声音了,闻性也可能有的。没有听到的时候,没有声音了,可能闻性也没有了。可能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无论外在的声音听得到也好,听不到也好,闻的本性是一直存在的。

  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是耳根跟其他根不同的三大真实的特征。

  23、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纵然你在做梦,在梦里面显现各种各样现象的时候,这个时候并不是没有分别念就没有闻性了,不是这样的。

  一般来讲,我们做梦时候,其他的五根已经内摄、分别念没有了,是不是闻性也不存在了?不是这样的,闻性一直存在的。

  24、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怎么存在呢?那个时候的明觉的闻性,它超出了思惟、分别念的状态。包括眼根、舌根、鼻根、身根其他四个根,还有意根,都不能跟它相比。

  比如说你在做梦,旁边有人舂米,你不一定马上知道是舂米的声音。但是依靠这种声音,你会误认为有人在那里敲鼓,有这样的感觉。说明什么都没想、做梦的时候,耳根是一直存在的。

  还有,正在做梦、睡觉的时候,如果旁边发出声音,会马上醒觉过来。如果耳根不存在,怎么喊也不一定醒过来。所以通过做梦的方式来讲,耳根也是与其他不同。耳根有敏锐度,它能接受声音。

  所以说在睡梦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什么分别念都没有,但实际上闻性一直是存在的——超出思惟、分别的闻性一直在,它跟其他的有色根和无色根——有色根是其他四个,无色根是意根,完全都是不能相比的。

  25、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今此娑婆世界的国土当中,实际上这些众生的耳根是比较利、比较敏锐的,可以听到各种声音。依靠声音,包括佛说的也好,其他大德说的也好,或者说我们世间的各种声音,能宣传、能发明、能了达、能明白很多的道理——依靠声音知道很多的道理。

  26、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但是凡夫众生非常可怜,他们比较愚笨,本来具有的这种闻性没有原原本本的认识,反而迷惑了。迷惑以后,逐渐逐渐出现各种取舍、执着。通过声音没有认识到闻性,反而流转于三界轮回当中,也是很可怜的。

  可怜的众生没有认识到当时的闻性,逐渐把声音认为是外在的实有法,对它进行执着,这样以后慢慢流转到轮回当中,一直没有解脱。

  前面的偈颂是文殊菩萨对佛陀的请求而说的。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6卷68中2笔记

下一篇:民俗学-楞严6卷69下+70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