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8
哲学-中观庄严9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
查看更多2023-01-18
哲学-中观庄严8笔记 1、外道与内道之间,主要是从存不存在“我”这一概念进行区分的。归纳来讲,其实所有常派和断派的各类外道,都不离开实有见、不离开我见。
查看更多2023-01-18
哲学-中观庄严7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
查看更多2023-01-17
民俗学-坛经(索)3疑问品19笔记 1、六祖说:“你们自己的身坛城就是外器世界,心识、八识聚就是阿弥陀佛主尊和所有眷属。” 密宗中所讲的能依所依,到最究竟
查看更多2023-01-17
民俗学-坛经(索)3疑问品18笔记 1、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很远的说法,是对万法具有实执的钝根者和下根者而言。极乐世界与我们的心非常贴近的说法,是针对上根
查看更多2023-01-17
民俗学-坛经(索)3疑问品17笔记 1、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因为梁武帝有世俗之心,我们已经讲过,邪见是世间法,正见是出世间法,梁武帝没有通达最殊胜的胜义空性智慧,所以从这
查看更多2023-01-17
哲学-中观庄严6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
查看更多2023-01-17
哲学-中观庄严5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
查看更多2023-01-17
哲学-中观庄严4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
查看更多2023-01-17
哲学-中观庄严3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
查看更多2023-01-17
哲学-中观庄严2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
查看更多2023-01-16
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6笔记 1、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菩提自性本来没有任何能取、所取的分别念,就像清净的虚空,但我们众生的分别妄念是
查看更多2023-01-16
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5笔记 1、如果获得了智慧波罗蜜多,在一刹那间会获得开悟的境界,这种境界从一地至佛地,可令我们相续中所有的烦恼、痛苦、无明自然灭绝,自古以来,
查看更多2023-01-16
哲学-中观庄严1笔记 1、静命论师所造《中观庄严论》,是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总的庄严的一部大论典; 《中观庄严论释》,也叫做《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由全知麦彭仁
查看更多2023-01-15
民俗学-楞严2卷21-22上笔记2 卷二 12、8以见显真,见性不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
查看更多2023-01-15
民俗学-楞严2卷21-22上笔记1 卷二 12、8以见显真,见性不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
查看更多